發展庭院經濟,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庭院空間內的各類資源,讓閑散的資源“變現”,還能通過庭院這個“小窗口”展示農業多元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2023年,“庭院經濟”首度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臨河區以此為契機,將庭院經濟“六小”產業發展與“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培育有機融合,著力將庭院方寸地打造成農民增收致富園。
依托項目引導興產業
王躍兵,八一鄉聯豐村七組村民。2012年,王躍兵妻子因腦出血在醫院住了大半年,除了醫保報銷8萬多元外,自己還花了15萬元,不僅把家里的積蓄全部花光,還借了不少外債。之后,妻子半身偏癱,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既要掙錢還債,還得照顧行動不便的妻子,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兼顧,成了擺在王躍兵面前的一道難題。“正好政府鼓勵發展設施農業,我就在自家院兒里建了一棟日光溫室,當時還享受到了政府的補貼。現在,我這棟溫室一年能種兩茬黃瓜,純收入10多萬元。而且我在溫室里面干活兒,還不耽誤照顧老伴兒。”說起種溫室的收益和好處,王躍兵臉上笑開了花。
近年來,臨河區出臺了設施農業補貼意見,引導農戶在房前屋后積極開展設施農業建設,設施農業建設面積累計達到2.9萬畝。2024年,臨河區還依托財政農村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在4個鄉鎮重點培育10個肉羊養殖示范村;依托財政銜接資金,為93戶脫貧戶、監測戶發放幼苗公雞2277羽。通過政策扶持,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使之成為扎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激發農村內生動力、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依托資源稟賦謀產業
臨河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示范引領作用,由村黨支部牽頭,立足當地優勢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果蔬、花卉種植、舍飼圈養等特色產業,將其作為庭院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努力為農戶開辟新的增收渠道。
“村里提倡發展庭院經濟,我就在房前屋后開荒地,種杏樹、李子樹、梨樹,還有西梅樹。如今,這片果園一年下來能收入六七萬元。”段生亮是干召廟鎮民主村四組村民,對他們家來說果樹就是“搖錢樹”。
杏子成熟采摘忙
近年來,民主村堅持“黨建+鄉村旅游+庭院經濟”發展模式,依托梨果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采摘園+農家樂”,以產業振興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走進民主村四組,家家戶戶都有果園。每年6月中旬到10月,各種水果陸續成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采摘。這種“庭院種林、林下生金、生態富民”的庭院小經濟,不僅讓果樹成了果農增收致富的“搖錢樹”,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提升服務保障護產業
指導科技示范戶24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400戶……王霞,臨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作為一名基層農技人員,她熱愛農牧業科技,關心農民利益,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近年來,她借助農技推廣APP、科技“三下鄉”、田間課堂、微信課堂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培訓農民1100人次,解決各類問題13個。通過理論指導、現場示范、技能培訓等形式開展科技服務,引導農戶轉變養殖方式、抵抗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讓農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現代畜牧業新科技帶來的實惠。
為增加庭院經濟的科技含量,臨河區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育、全國巾幗農業示范基地培訓、招募大學生到村任職等措施,培訓高素質農民3000余人、“巾幗”帶頭人700余人、招募大學生村官93人,充分發揮這些人才作為創業能手的示范引領作用,帶頭發展庭院經濟。
同時,臨河區將各庭院經濟示范點作為基層農技推廣的重要陣地,安排44名科技特派員、130名農技推廣指導員定期上門服務、組織培訓,并建立服務群,及時為群眾答疑解惑,有效提升了庭院經濟的科技服務水平。
如今,在好政策的加持下,臨河區各鄉鎮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家家戶戶的小庭院正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