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羊皮,能有怎樣的“七十二變”?
在內蒙古,羊皮可以“變身”為帶皮羊雜、羊皮凍、羊皮膠糕,甚至膠原蛋白肽飲料。
破碎、樹脂交換分離去油、活性炭過濾、濃縮殺菌、干燥……在內蒙古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張張羊皮“變身”為羊皮膠原蛋白肽,走向高端食品市場。
據介紹,羊皮膠原蛋白肽是一種以羊皮為原料的低聚肽產品。通過堿性電解水和蛋白酶結合的制備方式,得到的羊皮膠原肽溶液中低聚肽的含量高達98%及以上。同時,堿性電解水還具有還原性和抗氧化能力,可以有效殺滅并抑制羊皮蛋白中存在的微生物,保證了制備過程中羊皮蛋白質量的穩定,提高了羊皮膠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
“羊皮休閑食品作為休閑食品行業的新產品,一問市就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營養、健康、方便的羊皮休閑食品產業仍將持續擴大,擁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內蒙古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富元說。
目前,內蒙古羊皮食品化工作實現探索到引領的快速發展,多種款式產品相繼投放市場,逐步構建產業梯次發展格局。
聚焦“一張羊皮”、做強“畜頭肉尾”的背后,是內蒙古在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上持續發力的行動。
——堅持政策引領,夯實農畜產品加工發展基礎。今年2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措施》,從扶持現有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大力引進精深加工企業,促進精深加工優化升級,推進預制菜產業發展等9個方面精準發力,通過貼息、獎補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做優做強。
——堅持鏈式思維,提升農業產業強鎮建設質效。依托肉牛、肉羊、大豆等重點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聚集鎮域資源要素,引育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2018年以來全區累計創建農業產業強鎮62個。今年成功創建農業產業強鎮8個、通過評估14個,爭取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22億元,落實自治區財政獎補資金1220萬元。
——堅持項目支撐,加快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優化升級。緊盯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自治區財政安排資金3901萬元,支持預制菜、馬鈴薯加工和羊皮食品化發展,加快提升重點產業鏈韌性,實現羊皮食品化從無到有。
——堅持培優做強,壯大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主體隊伍。堅持龍頭帶動,引導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管理升級、裝備升級、產品升級、業態升級,培育出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加工企業35家。全區羊絨制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
8月12日,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全區“地理標志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巴彥淖爾市知識產權案例“五原向日葵開出花樣致富路”獲評典型案例,這也是將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的又一個成功案例。
“五原向日葵”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已形成以鴻鼎農貿市場、農資大市場及各級營銷組織、企業和經紀人等組成的向日葵市場營銷體系、網絡營銷體系,并建成3000畝向日葵種植展示區,打造葵花主題旅游亮點;建成以葵花為主題的博物館,展示向日葵產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不斷延鏈、補鏈、強鏈的“五原向日葵”,正在形成一條致富鏈。
翻開巴彥淖爾市向日葵產業“精細賬”,更多喜人的發展數據展現在眼前:全市建立向日葵交易市場55處,年交易量達到110萬噸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59%;有葵花籽精選、籽仁加工外貿企業190多家,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芒。今年是內蒙古建立管理體系縱深推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的開局之年。全區各地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要求,政策舉措持續用力,產能布局不斷優化,產業強鎮融合發展,項目建設扎實推進,科技支撐更加有力,金融支持提質擴面,全區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2.3%,比去年提高2.3個百分點。
自治區農牧廳農畜產品加工指導處處長徐大偉說:“我們堅持協同發力,多角度、多層次搭建農畜產品加工發展平臺。依托國家、自治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資源開展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目前已經組建智庫團隊11個,不斷提高管理部門重大決策水平和加工企業創新攻關能力。還借助‘國家隊’專業化優勢,自治區農牧廳與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共設合作平臺、推動產業升級、培育領軍企業等重點領域,深化多層次科技支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