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學校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途徑,民族地區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為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國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近年來陸續開設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意在增強青年學生的“四個自信”“五個認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根植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大思政課”理念的提出為民族地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方向,也對民族地區高校“怎樣培養人”提出了新要求。深刻理解“大思政課”之 “大”,善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是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必然要求。
何為“大思政課”?首先,“大思政課”之“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兩個大局”的大視野,即思想政治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來看待,用大歷史觀和辯證思維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與中國,關注世界形勢變化和中國的國際影響,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其次,“大思政課”之“大”體現在思政教育使命之大。思政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再次,“大思政課”之“大”體現在育人格局之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推進“三全育人”正是“大思政課”理念的題中之義。“大思政課”提倡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運用好包括學校、社會、家庭、網絡等各類型教育陣地,以及歷史場館與現實場景等多方面教學資源,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相互協同的育人格局。
善用“大思政課”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基本理論。國家民委組織編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教材為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是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的主要依據。《概論》教材系統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在理清“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論述了“十二個必須”“四個共同” “四個與共”“四對關系”的科學內涵,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華民族大一統歷史傳統、“兩個結合”的理論成果等維度梳理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淵源,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系。民族地區高校要立足“兩個大局”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講清楚“中華民族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引導青年學生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規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善用“大思政課”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演進的歷史。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思政課教師,要有廣闊的歷史視野,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貫通起來學習把握,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概論》教材以“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為指導,從中華民族整體視角挖掘整理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揭示各民族在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歷程中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地區高校要善于運用重大歷史題材講好“大思政課”,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以深厚的歷史底蘊、確鑿的歷史事實、生動的歷史故事,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握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主線,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善用“大思政課”講好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生動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是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基本要求和推進方向,社會現實與社會實踐是“大思政課”最鮮活的教學題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根據新的實踐要求,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民族地區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教育場域向社會延伸的優勢,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歷史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主題場所,注重發揮好社會教育功能,有形有感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田野調查、志愿服務等交往性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奉獻和擔當精神,自覺投入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