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花是小城鎮,名列國家衛生鎮。環境優美道路通,街道整潔又干凈。黨委政府來引領,建設時代新農村。黨的政策得民心,共建和諧大家庭……”一聲聲帶有巴彥淖爾特色方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目爬山調,從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非遺文化產業園中傳了出來。
演繹曲目的是一群平均年齡60歲的阿姨們,她們有著“雙重身份”,既是深深扎根在這片黃土地的“當家人”,也是“非遺”傳承人,“把爬山調唱好,發揚起來,傳承下去,我們能做這個事覺得特別有意義。”阿姨們堅定地說。
近年來,烏拉特前旗堅持黨建引領,在詳細掌握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狀況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和產業價值,加強榫卯家具制作技藝、烏拉特民歌、烏拉特刺繡、紅柳編織技藝等民族文化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全力打造非遺文化產業園,發揚和傳承鄉村文化根脈。“白彥花鎮有著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鎮黨委立足非遺特色小鎮發展定位,把保護傳承非遺文化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黨建+非遺傳承”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為游客呈現一幅多姿多彩的文化畫卷。”白彥花鎮黨委書記王飛說。
在白彥花鎮烏日圖高勒嘎查牧民敖登花家中,一座用紅柳編織的直徑達3米的“蒙古包”格外顯眼,這是敖登花與87歲的王明玉老師傅用時13天編織完成的。“我學習紅柳編織技藝將近10年了,本土生長的紅柳韌性強,不易受潮,我和‘老爹’做的這個蒙古包,不光獨特美觀,也很實用,我們安裝了太陽能觸摸燈,夏天納涼不招蚊蟲,可舒服哩。我熱愛柳編,我女兒也喜歡,我想把柳編技藝傳下去,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敖登花滿臉笑容地說。
白彥花鎮致力建設烏拉特前旗規模最大、要素最全的非遺文化特色產業園,在烏日圖高勒嘎查建成非遺產品展廳、電商直播間、工坊車間,已有23個非遺項目32名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入駐產業園,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傳承人”的發展思路,引導各族群眾參與非遺技藝培訓和制作,依托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手工飯”,賺到“幸福錢”。
“我父親會木雕、皮雕這些技藝,哥哥是銀匠,我們鎮子里非遺文化資源充足,有很多非遺傳承人、鄉間手藝人。鎮黨委積極發揚并傳承非遺文化,發展非遺特色產業,通過與知名電商企業和相關企業簽訂生產訂單,不僅擴大了我們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且讓我們手工藝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市級榫卯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非遺產業園負責人圖門說。
截至目前,烏拉特前旗爬山調、烏拉特民歌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馬成士、蘇亞樂圖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年旗級層面通過開設蘆葦畫、草編、服飾等人才培訓班及大型展演活動,讓“非遺工藝”切實轉化為“振興力量”,讓“老手藝”真正成為促進各族群眾就業增收、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