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臨河區緊扣促進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發展主題,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搭建“民族團結、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法律保障服務、走出去引進來”交流五大平臺,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專題課程進企業(商會)宣講活動。目前,已累計開展各類宣講17場次,參與120次,發放學習資料1500冊、“倡議書”1500份;支持引導企業黨團工會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將“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的實質內涵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繪就民族團結進步合作共贏同心圓。目前,已有13家企業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營經濟人士心向黨”等主題活動18場次,舉辦民族故事分享會10余場,有7家企業正在籌備中。
政銀企“聯”動,搭建上情下達溝通平臺。加強政策宣傳,邀請各科局主要領導,就國家、自治區產業作政策解讀和形勢分析、自治區投資重點,預算內投資方向進行解讀宣講,讓黨員領導干部當好民營經濟人士政策宣講員。開展“送政策送服務進企業、進商會”系列活動9次,設立“內蒙古產業政策匯編”“黨委政府涉企文件直通車”“惠企政策小課堂”等專欄5個,發布《政策知曉短視頻》5期,累計發稿183篇。做好服務引導,健全完善區領導聯系走訪民營企業和商(協)會組織工作制度,深入70余家企業、商會開展“走訪、調研、服務、解困”活動,舉辦各類問題反饋會、融資對接會、政銀企對接會10余場,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困難7個,解決企業貸款降息、招工難等問題11件。
主動深入民營企業“聯”動,搭建下情上達溝通平臺。建立企業反映、商會核實、工商聯匯總、有關職能部門辦理并定期反饋的意見建議直通車制度,及時了解行業和會員企業的建議訴求,依法依規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解難題、辦實事。適時組織開放性早餐會,傾聽企業家聽意見、謀良策、解難題、話發展。
法企“聯”動,搭建法律保障服務平臺。打造“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服務模式,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事前抓參謀,企業對外簽訂合同時,幫助企業審查經濟合同和有關法律事務文書,防止出現違法行為和各種法律漏洞,預防企業發生法律糾紛,避免企業經濟損失,使企業依法進行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事中抓監督,企業在合同運行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詳細詢問,做到“有問必答”,對來訪企業家咨詢的法律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向企業提出意見和建議,以防范法律風險;事后抓補救。在企業發生法律糾紛或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法律工作站的律師通過代理企業進行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活動,依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把企業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了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機制管理委員會和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專業人員名錄庫,完成5家企業的合規整改,為35家民營企業提供便捷法律服務。
內外“聯”動,搭建走出去引進來交流平臺。臨河區以規上企業為著力點,分析企業類型、產品特點、發展方向和上下游企業的構成關系,帶著“想要什么、現有什么、要補什么、去哪里找”等問題,繪制產業鏈全景圖、招商引資全景圖。
“按圖索驥”精準招商,提高對外招商的成功率。建立每月“地域一商會一走訪”工作機制,加強與駐外內蒙古商會、臨河籍在外優秀人才的溝通聯系,通過駐外商會人脈廣優勢,精準捕獲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動向。對已經確定的開工建設項目,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聯系,與企業一同辦理規劃選址、用地預審、環評審批、資金來源等手續。實施“臨商歸臨”行動,建立與異地商會、在外臨商、區外工商社團的聯系機制,打造“臨河商會之家”,助力打造“投資臨河”形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