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磴口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發力點和工作重心放在辦好兩件大事上,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感恩奮進、實干爭先,努力為現代化巴彥淖爾建設貢獻力量。
牢牢把握工作主線
共建幸福和諧家園
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磴口縣制定印發《磴口縣關于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若干措施>的分工方案》《磴口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手冊》等,將民族工作納入縣委重要議事日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干部培養選拔及政治素質考察、黨委巡察、政績考核。
“社區活動可多了,大家一起包粽子、唱紅歌、看電影……鄰里之間互幫互助,不管是哪個民族的,大家都有說有笑,可熱鬧啦!”家住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南開社區的蒙古族居民雷春樂呵呵地說。平日里,他一有時間就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類活動。近年來,巴彥高勒鎮各社區搭建起“黨建綜合體—網格長—網格員—樓院(棟)長—單元長”5級網格機制,積極打造石榴籽大講堂、石榴籽窗口,增設蒙漢雙語服務窗口,建立社區聯系人制度,選擇懂法律、知政策、講團結、樂奉獻的少數民族居民擔任社區網格聯系人,開展政策宣傳、收集輿情信息、協助小區管理,讓辦事群眾“人在網中行、事在格中辦”,確保問題發現在網格、矛盾化解在社區、服務覆蓋到全域。同時,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以促進民族團結和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中華文化大家學”“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活動,加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力度,讓中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
近年來,磴口縣依托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館、光伏+生態治沙基地、兵團博物館等,積極打造“生態沙漠研學游”“農耕文化體驗游”“魅力磴口深度游”等精品線路,運用同心共建三盛公、齊心協力挖排干、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知青屯墾建兵團等紅色故事和文化資源,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基地,深入闡釋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和兵團精神,以紅色文旅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堅持生態優先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今年春季,一場全民春季義務植樹造林活動在磴口縣拉開帷幕,一條喬灌草結合的“新308鎖邊林帶”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加緊建設。林帶縱橫貫通穿沙公路、雞鹿塞公路、生態大道、奈倫湖沿湖公路4條穿沙主干道路,總長87公里,項目總投資1140萬元。
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引領下,磴口縣堅決扛牢“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核心區和前沿陣地的使命責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先后制定出臺了加強烏蘭布和沙區管理等相關制度,設立了防沙治沙站、防沙治沙局、防沙林場和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等機構,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管控,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私開濫墾、私挖盜采等違法行為,以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沙漠生態環境。
今年以來,磴口縣逐綠而行、聚綠生金,按照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重點推進黃河岸線聯防聯治示范區、烏蘭布和沙漠東緣防沙林帶示范區、農田防護林網示范區、沙產業種植示范區、沙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示范區、光伏+生態治理示范區6個防沙治沙示范區生態建設,完成生態治理7萬畝。同時,探索實施各類“以工代賑”防沙治沙新模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嘎查村集體和廣大農牧民參與到防沙治沙行動中。建立“國企牽頭、合作社和農牧民參與”治沙新機制,鼓勵引導企業、廣大干部群眾開展義務植樹活動。通過千家萬戶造林帶動農戶育苗、引進新品種、發展林果產業,為廣袤沙漠播下綠色希望,讓新時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不斷展現和釋放出積極示范引領效應。
做優光伏產業
集聚綠色發展新動能
2023年12月22日,磴口縣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首批光伏子陣實現成功并網。該項目于2023年3月18日開工建設,僅用時9個月就實現了年初制定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目標。
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贏,磴口縣立足烏蘭布和沙漠日照充足且熱量豐富的天然優勢,規劃實施了千萬千瓦級光伏生態治理項目。磴口縣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就地處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該項目采用“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四位一體發展模式,拉寬光伏板間距至12米,抬高光伏板高度至1.8米,在光伏板間栽植梭梭等抗旱節水沙生灌木,后續接種肉蓯蓉,發展沙產業。該項目運行周期內年均上網發電量可達16.5億度,年均產值可達4.67億元,可完成生態治理面積約2.6萬畝,真正實現了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治沙止漠的“三生共贏發展”目標。
光伏與生態的深度融合,不僅解鎖了沙漠治理的新路徑,更讓光伏產業成為推動磴口縣縣域經濟發展的“金鑰匙”。
發揮產業優勢
打造農畜產品加工基地
走進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北灘村的華萊士智慧產業園,只見華萊士智慧溫室大棚采用全智能化種植過程管理系統,實現對水、肥、溫、光、氣的智能化控制,真正做到了精細化、科學化、標準化管理,讓華萊士根強苗旺瓜更甜。
近年來,磴口縣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探索出了“溫室種植+大棚+小拱棚”華萊士瓜種植方式,實現了華萊士瓜一年四季均衡上市。同時,借助“互聯網+物聯網”運營模式,讓華萊士瓜插上“云”翅膀飛往全國各地,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磴口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防沙治沙、沙產業發展的公司。在20年的防沙治沙過程中,公司大膽嘗試,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創造了以“生態修復共同體+產業振興共同體+健康養生共同體”為核心的烏蘭布和沙漠王爺地肉蓯蓉產業綠色發展模式。目前,公司已在沙區種植梭梭林2萬多畝、人工接種肉蓯蓉2萬畝,研發生產的肉蓯蓉茶、肉蓯蓉飲品等系列產品年產值上億元。
多年來,磴口縣堅持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大力推進產業治沙,將“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立足特色資源,優化產業布局,以提質增效為重點,積極引進企業,著力培育壯大經濟林果、肉蓯蓉、釀酒葡萄、中草藥材、生態旅游、光伏+生態治理等產業,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綠化為基礎的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光伏、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推動沙漠治理步入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可持續治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