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來,內蒙古要在科技創新上繼續發力,為農牧業領域打造更多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提高單產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把國家“糧倉”“肉庫”“奶罐”建設得量大質優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內蒙古秋收已過半,到處是豐產豐收的好光景,刷新畝產最高紀錄的好消息也不斷傳來:通遼玉米刷新全國糧食主產區大面積單產紀錄;興安盟的水稻、大豆,巴彥淖爾的向日葵、小麥、馬鈴薯,也都刷新了內蒙古的高產新紀錄。
秋糧豐收、屢創新高的實力,離不開科技的賦能。放眼北疆大地,熱火朝天的秋收景象盡顯“科技范兒”?!伴L眼睛”“裝大腦”的智慧農機,收割、打捆、裝運一條龍精準作業,省工、減損、提效、降耗,秋收速度和質效不斷提高。不僅是秋收,科技的力量也貫穿著耕、種、管的各個環節。從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肥沃“良田”,到選育抗病抗蟲、耐旱耐鹽的“良種”,再到農業機器人、植保無人機等“良機”,一系列應用到農牧業生產一線的最新科技為糧食豐產豐收注入了強勁動力。
科技賦能繪就北疆大地好“豐”景,正是全區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的生動寫照。這些年,內蒙古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運用科學栽培、綠色植保、水肥一體等技術實現智能化種植、標準化管理、機械化收獲,不斷夯實北疆糧倉的豐收基礎。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牧業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充分挖掘和釋放農牧業增產潛力的關鍵一招。作為國家重要糧倉,內蒙古連續6年糧食生產保持在700億斤以上,2023年達到791.6億斤,創歷史新高。近10年來,內蒙古糧食增產中70%的增量來源于單產提升。放眼未來,內蒙古要在科技創新上繼續發力,為農牧業領域打造更多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提高單產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把國家“糧倉”“肉庫”“奶罐”建設得量大質優。
打造農牧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需要協同作戰、集中攻關,更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尤其要在農作物、畜禽育種上謀取大突破,實現農牧業“芯片”的升級換代,為全區農牧業提質增效打造更強勁新引擎。與此同時,大力構建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把更多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投入農牧業生產中。
科技創新成果要發揮作用,關鍵在人才。要培養一批懂農牧業、愛鄉村、愛農牧民的科技人才,鼓勵和支持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做好科學指導,解決技術難題。將先進的科技成果以適宜當地實際的方式轉化應用,推動農牧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的示范推廣,實現科技與農牧業、農牧民的無縫對接。通過舉辦農牧業科技培訓班、建設推廣示范基地等方式,提高農牧民的科技素養和應用能力,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現代農牧業科技。
從“人扛牛拉”到“機械耕種”,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科技創新的步伐永不停歇,增產增收的紀錄也將不斷更新。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以科技創新引領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跑出農業現代化“加速度”,內蒙古定能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