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爺爺沉迷刷手機,3歲孫子獨自去河邊溺水身亡”的消息讓公眾深感痛惜,也引發社會對部分老年人沉迷網絡的思考。隨著短視頻、直播的迅速發展,一些“網癮老人”兩眼一睜刷劇到熄燈,埋頭掃碼做任務,打賞主播豪橫買單,瘋狂購入保健品……他們不但被各種短視頻、短劇“拿捏”,還很容易掉入大數據織成的“信息繭房”,帶來各種問題。
隨著智能手機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接觸并使用新媒體平臺。短視頻憑借其便捷的操作和豐富的內容成為他們的新寵。以往反映老年群體生活的影視作品多是年代戲,以日常生活反映時代變化。浪漫的偶像劇、逆襲的“爽劇”往往屬于年輕人。而現在微短劇直接將鏡頭聚焦于老年群體,給出獨特的“情緒價值”,讓不少老年人為之癡迷。
老年微短劇火爆,隨之而來的是老年人沉迷問題,有老人看劇上癮,不知不覺中花費不菲。目前,短視頻平臺上的微短劇往往采用前期免費試看、后期收費的形式,這是一種正常的商業模式。但關鍵在于,老年人往往對網絡付費操作一知半解,尤其是繁瑣復雜的付費模式,可能會讓老人在稀里糊涂的情況下產生高額費用。一些微短劇以低價吸引老年用戶付款,在支付時默認勾選續費選項,使用戶自動續費,或者設置多種付費選項,混淆單集、全劇、平臺的概念。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說,根本無法清晰計算自己追劇所花費的金額。
在各短視頻平臺充值頁面上,會有“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應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監護、指導、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相關操作”的提示,而對于老年群體則無相關規定。加之不少平臺的付費頁面都把付費金額轉換成了虛擬幣,這無疑模糊了選購微短劇的具體花銷,還有平臺自動勾選“開通自動連播”選項,種種對老年人不友好的頁面設計,則可能會形成付費陷阱。
誠然,老年微短劇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形態,不能因為少數微短劇質量低、價格機制尚待完善就抹殺了整個行業。老年人在合理的范圍內花些錢進行娛樂消遣,未嘗不可,但也要適度。一方面,相關平臺應開通老年付費模式,解決數字弱勢群體沖動消費難題。針對老年消費者可以通過多次提醒、大字或顯著標識進行告知以及設置付費上限等方式防止沖動消費。另一方面,相關平臺要針對性提供老年版手機應用軟件,讓消費條款和退費渠道更加便捷透明,或者設立監管賬戶對老年人觀看微短劇的支付流程進行管理,也可為老年人設置親情賬戶,讓家人知悉老人的花銷用處。
要解決老年人過度付費所產生的問題,應進一步推動行業收費的透明化。在既有體系的基礎上,可考慮多方協同出臺措施,如將具體收費方式及標準列入微短劇的備案信息,要求經營商向消費者公示完整觀看微短劇可能產生的最高費用、禁止通過不合理分拆或小程序多級跳轉等方式進行重復收費等。通過強化告知義務,落實明碼標價,優化自動續費機制,保障老年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