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熱愛閱讀的人,眉宇間、言談里、舉止中,宛如藏著一間書房,一輪明月,一泓清泉。
——編者
他有著26年的筑路生涯,參與了十幾條國家重點道路建設;他是一個“書癡”,有30多年“書齡”,藏書上萬冊。他就是中鐵十二局包銀高鐵三標一分部職工李振豹。
今年10月25日,李振豹把自己珍藏的100多本書籍贈給駐地烏拉特前旗的一家單位,為奔赴下一個項目做準備。這些書只是他藏書的冰山一角,有些已跟隨他轉戰8個道路建設工地。
人隨工程項目走,平時李振豹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單位時,除了前面的“中鐵十二局”不變,后面“某某項目某標某部”總是在不斷變化。26年來,他早已習慣了全國各地“駐點”式的工作生活,與他“征戰”南北的除了簡單的行李,更多的是成箱的書籍,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書癡”。
在學生時代,李振豹便酷愛閱讀,經常節衣縮食購買心愛的書籍。1998年從太原理工大學畢業后,他成為中鐵十二局的工程實驗員,當年便參與了內昆鐵路的建設。盡管工作和生活環境艱苦,但他從未放棄對知識的渴求,他仍然堅持利用業余時間閱讀學習。
“事實上,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淳樸。”這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中的一段話。這本書向世人闡釋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解析了國人固有的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品質。李振豹在六盤水工作時購得了這本書,書中的文字深深觸動了他的內心,他認真品讀了好多遍。
“內昆鐵路新建中段工程1998年6月26日全線開工,我是當年7月到內昆鐵路六盤水鐵路樞紐段工作的。這條民國初年和抗戰時期就設想的中原進入云南和南亞的交通大動脈,在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實施。由于施工地形條件非常復雜,施工環境也十分惡劣,有專家把內昆鐵路稱作‘地質百科全書’。內昆鐵路南北兩段在1965年建成后,剩下最艱險的中段300多公里一直難以進行,直到33年后這寄托著幾代筑路人夢想、幾千萬沿途群眾希望的聯通建設大會戰終于啟動。這充分彰顯了中國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品質,能參與這條重要鐵路的建設,對我來說是一生的精神財富。”李振豹激動地說。
此后,李振豹將這種精神帶入工作。在繁忙的道路建設之余,書店、舊書市場是他最鐘愛的去處。白天,他專注于工程材料檢驗和質量監測;夜晚,他則沉浸書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從人物傳記到科普書籍,從名人名著到地方文學……隨著時間和地區變化,他閱讀的書籍類型也不斷改變。他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書籍所承載的智慧和力量都是無可替代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交通網絡規模和質量實現躍升,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迎來了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作為一名交通建設者,李振豹先后參與了內昆鐵路、西合鐵路、西漢高速、太中銀鐵路、包西鐵路、十天高速、西安地鐵、京藏高速改擴建、巫鎮高速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而閱讀一直激勵著他不斷前行。從工程實驗員到實驗室主任,他始終堅守一個筑路人的職責和使命,用心用情做好這份崇高的事業。
2023年,李振豹又被派到包銀高鐵建設項目部。這個項目意義重大,建成通車后將促進內蒙古及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如今,年近半百的他從事文職工作,成為中鐵十二局包銀高鐵三標一分部黨支部書記。在他的辦公室,一整柜書籍格外引人注目。他對每一本書都了如指掌,對書中的內容如數家珍。
他特別提到了一本泛黃的、書頁邊緣已略顯磨損的樊登的《讀書是一輩子的事》,這是他2018年從書店淘來的寶貝。這本書陪伴他度過無數夜晚,成為他思考人生的窗口。“好奇心不死,讀書不止。”每當遇到困惑和挑戰,他便翻開這本書尋找答案。
“這本書陪我走過許多地方、度過無數日夜,每當遇到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戰,我總會翻開這本書尋找靈感和答案。只要心中有信仰,腳下有道路,再大的困難也能迎刃而解。”李振豹的眼中充滿堅定。
李振豹不僅個人藏書,還積極參與讀書會和文化活動,與朋友交流心得。“讀書,能解決80%以上的迷茫。”“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他經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讀書感悟,鼓勵工友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工友開始閱讀,豐富了業余生活。
“我們雖然是‘駐路人’,每天與鋼筋水泥打交道,但我們的心靈不能荒蕪。書籍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眺望到更廣闊的世界,感受到不一樣的風景。”李振豹說。多年來,他以書為師,以夢為馬,詮釋著“書癡”的內涵。
鐵路、高速公路、地鐵、高鐵……書籍伴隨著李振豹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項目,同時也與他一同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路越修越寬、越修越快、越修越美,縮短了地域時空距離,帶動了城鄉經濟發展,也讓人民群眾的幸福路越走越寬闊。”佇立在自己參與建設的道路旁,李振豹望著飛馳而過的車輛,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滿足。而他,也將繼續以“駐路人”的身份,走向更加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