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刻理解和把握“六個堅持”重大原則,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邏輯,對于深刻領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檢驗,這是改革事業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根本所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大原則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的生動體現。深刻理解和把握“六個堅持”重大原則,領會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邏輯,對于深刻領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對社會需求的變化,我們黨科學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明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我們黨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打通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經濟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滿足人民所需、為人民謀福利同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依據新的時代需求,我們黨提出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的重大判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基于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群眾溫飽基本解決、總體實現小康、正邁向全面小康的客觀實際作出的重大歷史判斷。由此,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并貫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終。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中心,這是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原則和價值取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強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并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六個聚焦”的重要任務,即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六個聚焦”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方面多維度、深層次對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以為人民服務為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改革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手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方式和實現路徑進行了重要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從傳統道路到新型道路、從蘇聯式到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的歷史演變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現代化的要素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探索中作出歷史選擇與時代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在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反思中,以其獨特的人民性的價值立場規避西方現代化的弊端和局限,擺脫資本主義對個人中心主義的物化欲求的盲目推崇,避免了價值觀物化危機帶來的精神物化風險。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克服人的物化風險,協調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一是要實現從利益共同體到價值共同體的轉化,二是要實現從個體權利向集體權利的讓渡,三是要實現從“類”文化到“共同體文化”的轉化,四是要實現從“主體思維”向“關系思維”的轉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高質量發展,堅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方向,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動力支撐,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答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具體問題,從價值理想、價值信念和價值信仰上為中國式現代化確立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觀,實現了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的價值思維與價值意識的超越,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不竭力量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是人民群眾。《決定》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主體,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主體,還是檢驗改革成效的評價主體。
人民群眾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主體。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源于人民群眾的主體能動性,人民群眾通過主體的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承擔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任務,人民群眾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意愿和實際行動決定了改革的成效。
人民群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主體。價值主體是在特定的價值關系中具有主體能動性的人,價值客體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物,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是價值關系發生的關鍵。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通過價值選擇、價值排序與實踐創造使主體作用于特定客體,形成主客體的意義關系。通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匯聚起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能夠跳過發展過程中不必要的環節,直面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堅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發展的目的有機結合,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
人民群眾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評價主體。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決定歷史的命運,同時也決定著自己的命運。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檢驗,這是改革事業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根本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必須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為評判標準,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才能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作者分別系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