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其中一起涉及“過度裝修”的典型問題引發關注: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投資12.16億元建設建筑面積8.22萬平方米的對外交流中心。建設過程中,使用進口石材拼花、手工羊毛地毯等高檔材料進行豪華裝修,其會議中心裝修成本更是高達5489元/平方米,是建設成本的近2倍。
中央層面對于形式主義的整治,旨在為基層減負,讓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入到為民服務中去。上述曝光的典型事例中,一個區級的對外交流中心,花錢之慷慨、裝修之奢華令人瞠目,如此面子工程,本質上是對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僅加重了基層的負擔,還有損地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是對群眾利益的損害。一些地方花納稅人的錢卻不心疼,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出手大方,是誰的“大手筆”?簽字、拍板的時候,就沒有一點猶豫?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一個地方搞建設和發展本無可厚非,但建設與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群眾的心里,城市的美麗與魅力、辦公場所的“高大上”,不在于一門一景的渲染,而在于民生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高昂的成本、豪華的裝修,看似有面子,但在當地群眾的心里恰恰最丟面子。對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而言,被當地群眾贊嘆、贊同、贊揚,才是最有面子的事,而某些人“你們真有錢、好闊綽”之類的贊許和羨慕,很可能會成為丟面子的開始,這種虛偽的、虛假的面子,萬萬要不得。
在公共建設過程中講排場、好攀比,很大程度源于沒有正確的政績觀。為人稱道的政績,不是不顧實際、照搬照抄地大干快上,也不是把公共項目建得豪華亮眼,而是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善用各類公共資源為群眾謀福利,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中去,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比誰更豪華,不如比誰最為民。
過度裝修的背后,是形式主義的猖獗。對此,必須予以嚴肅批評和問責追責,讓這種假面子真正丟面子。一句“過緊日子”講了好多年,在當前的形勢下,地方政府“過緊日子”的要求更不能放松。公共資源的投入應該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將其真正用到為民服務上去,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奢華。
鮮活的反面教材就在那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權力觀,把為民造福的事情辦好辦實,堅決杜絕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避免超標準建設的裝修風向基層蔓延,必須警鐘長鳴。要知道,搞奢華帶來的虛榮終究是假面子,來自群眾的贊譽才是真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