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稍息、齊步走”……近日,巴彥淖爾市農廣校的80余名學員在烏拉特中旗國防教育實訓基地培訓。
聆聽紅色故事,體驗武器裝備,與護邊員一起行走邊境線……走進烏拉特中旗國防教育實訓基地,一股濃郁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國防實訓
磨礪意志強擔當
今年以來,這個位于祖國正北方的國防教育研學基地成功“出圈”,來自全國各地的1.6萬名學員接踵而至,盡享軍事體驗項目。
“我感覺基地課程安排得很充實,讓我既磨煉了意志,又增強了團隊意識。”農廣校學員郭小溪說。
烏拉特中旗位于黃河“幾字彎”最頂端。從戰國末年開始,烏拉特草原就是抵御匈奴的戰略要地,一代代人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世代守邊的邊塞文化、屯墾戍邊的兵團文化、駐守邊疆的奉獻精神。
這里有181公里邊境線,群眾擁軍基礎好,如何挖掘這些紅色資源優勢開展國防教育,成為當地探索實踐的課題。
2023年,烏拉特中旗投資7000余萬元建成國防教育實訓基地,集國防教育、校外實踐、團體拓展、思政教育等為一體,設有軍事拓展訓練區、裝備戶外體驗區、野戰實戰模擬體驗區等功能區。
“我們到這里進行了戰場搬運等技能特訓,體驗了93式反坦克火箭筒、55式單管高炮等作戰武器。”來自重慶市銅梁區學員董旻柯說。
紅色資源
挖掘融合煥生機
國防教育實訓基地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學員,不僅在于其豐富多樣的項目設置,更在于烏拉特中旗將基地與其他文化旅游資源融合,讓學員們從頭到腳都“煥然一新”。
烏拉特中旗通過搜集檔案資料,以“以舊復舊”方式,整理修繕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川井蘇木相繼建立的防空洞、地堡、供銷社等,建設“烏拉特中旗國家的孩子”展廳、“馬背上的護邊員”故事展廳、“戍邊人物”展廳,還原了建筑設計之初的容貌,展現了國防發展歷程。
護邊員謝建民(右)講述巡邊故事 張彬宇 攝
“我的任務是每天背上望遠鏡,在邊境線上巡邏,看看有沒有什么可疑人員和車輛。”在“馬背上的護邊員”故事展廳,退役軍人謝建民為參觀者講述護邊故事。
文旅協同
全域研學創特色
今年8月,牧羊海兵團文化園正式開營,迎來了首批游客——300多位兵團戰士(知青)。老人們時隔半個世紀故地重游,重溫往日歲月。
兵團戰士劉俊芳參觀完實訓基地,感受到了這片土地在新時代的蓬勃發展。“這里復原的指揮部、修理鋪、郵電所等12個主題展館一下子就喚起了我的記憶。”劉俊芳說。
近年來,烏拉特中旗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暨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完成了烏拉特中旗國防教育實訓基地和牧羊海兵團文化園。與此同時,當地打造多條精品線路,用紅色文化帶領游客沉浸式體驗“北疆國防文旅”特色。
據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