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變冷,這些天到門診看病的孩子明顯多起來了。有些孩子經醫生診斷后需要輸液治療,但個別家長擔心輸液對孩子不好,很是抗拒。而有些患兒明明不用輸液,家長卻希望醫生開個輸液單子,希望病能好得更快些。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輸液中的誤區。
誤區一:過度依賴靜脈輸液
孩子一有不舒服有些家長就要求輸液,認為靜脈輸液比口服藥物效果好、來得快,或者是因為口服藥喂不進去,喂藥困難,而選擇靜脈輸液。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臨床上藥物的劑型很多,給藥途徑多樣,有局部用藥和全身用藥,藥物起效速度也存在差異。常見的給藥途徑有口服給藥、靜脈注射、肌肉注射、霧化吸入等。藥物起效速度也有一定規律:靜脈注射>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給藥>經皮給藥。
口服藥物雖然起效慢,有首過效應,會受到食物、藥物、胃腸道的排空和蠕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口服給藥最大的優點就是安全、方便、無創,是常用的給藥方式。在選擇給藥途徑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病情和年齡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藥物、合適的劑型、合適的給藥途徑加以治療。
誤區二:期待輸液效果更佳
有些家長覺得靜脈輸液能夠迅速見效,立竿見影,當治療效果不佳時,甚至會要求醫生加大藥物劑量或更換更有效的藥物。其實,任何治療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而且頻繁更換藥物并不能提高治療效果。
醫生的治療方案通常是經過綜合考慮后制定的,應該相信醫生的專業判斷和治療方案,不要過度期待輸液效果。
誤區三:過度焦慮
有些家長對靜脈輸液過度焦慮,擔心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還有的家長對特殊的輸液部位會有所擔憂,比如護士選擇頭皮靜脈家長會擔心影響孩子腦發育。
實際上,護士會根據孩子的靜脈情況進行選擇:對于較小的嬰兒,有可能會選擇頭皮靜脈,如額前正中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易于固定,家長也好護理。當然如需輸入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時,護士會盡量避免選擇頭皮靜脈輸液。
誤區四:自行調整滴速
有些家長在孩子接受靜脈輸液時,會自行調整輸液滴速,認為滴速越慢越好,或者有些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會把速度調得特別快。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會根據孩子的病情、年齡、藥物性質等情況來決定,而不應該自行調整。
【小貼士】
輸液到底管啥用?
對于兒童來說,靜脈輸液常用于補充水電解質,糾正酸堿平衡,比如劇烈嘔吐、腹瀉、脫水、大手術后的液體療法;或者是為了補充營養,促進組織修復,比如嚴重口腔疾患,不能經口進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為了輸入藥物治療疾病,比如靜點抗菌素治療感染性疾病,輸注化學藥物治療惡性腫瘤等。 據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