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工程實施以來,臨河區將其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載體,補短板、強供給,探索創新智慧供熱服務模式,努力使之成為群眾滿意、社會認可的“民心工程”。
提起溫暖工程項目,原盟賓館家屬樓住戶楊女士說:“家里的4組暖氣片一共才花了500元,工人施工、拉管道等費用都不用我們出。”
隨著新的暖氣管道鋪設完成,明珠城北區住戶也迎來一個溫暖的冬天。住戶張女士說:“現在屋里暖暖和和,穿個單衣就行了,晚上睡覺可舒服了。”
……
臨河區溫暖工程體量占全市90%,涉及群眾多、范圍廣。工程實施得好不好、快不快,群眾是否支持是關鍵。臨河區對轄區熱源、熱網、換熱站、用戶端開展全鏈條排查,梳理研判供熱投訴問題。組織住建、財政、供熱企業、群眾代表和技術專家共同研究,制定工程整體實施計劃,區分輕重緩急,實行“一小區一方案、一戶一方案”,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通過開展3輪全覆蓋入戶走訪以及借助“兩微一端”廣泛宣傳,為群眾算好補貼賬、投入賬、工程賬、長遠賬、生態賬,使群眾同意率從45.8%提高到87.6%,為工程早施工、早竣工、早達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供熱管道經過重新設計后,布局更科學、更合理了。”原盟賓館家屬樓住戶苗先生說:“之前小區供熱是大循環,現在是分戶供熱,家里每個暖氣片上都帶著兩個閥門,遇到不需要取暖的時候,把外面的閥門關好就可以。大伙兒都覺得這樣設計很科學。”
“工作人員提前到家里溝通,征求我們意見后進行改造,根據每家的戶型分戶設計,然后再施工,每個環節的工作都很細致。”苗先生說。
溫暖工程實施以來,臨河區采取部門包聯、企業督辦的方式,從熱源保障、熱網更新、換熱站提升、戶內改造、智能化建設、應急保障、清潔取暖7個方面組織同步實施供熱項目,扎實有序推進。
統籌推進燃氣、電力、通信、排污等各類市政管網改造工程,提高施工效率。累計更新改造一級供熱管網4.5公里、二級管網96.2公里,新建、改造換熱站27座,實現主管網互聯互通,并聯供熱跑冒滴漏、爆管停暖等問題得到全面根治,供熱面積增加300萬平方米,供熱能力提升20%,還完成農村“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8860戶,共惠及群眾50萬余人。
此外,通過媒體定期發布溫暖工程項目進展情況,讓群眾通過手機就可以輕松追蹤項目動態,全程接受群眾監督,確保陽光改造。配套建立供熱行業管理、供熱企業考核、供熱訴求處理、應急搶修處置、熱用戶服務管理、提溫度降投訴等7個方面10項供熱保障制度,使供熱管理實現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采取主管部門、街道、住戶、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審計方“七方”簽字驗收法,確保施工質量過硬、工程計量核算公正、改造效果群眾滿意。
進入供熱季,室溫達標嗎?供熱咨詢和服務有保障嗎?在臨河區智慧供熱服務平臺,打開供熱監管子系統,區域供熱情況、實時室溫監測等方面數值一目了然。
“智慧供熱服務平臺包括供熱監管子系統、供熱投訴子系統兩部分。供熱投訴子系統在原有供熱企業投訴電話和12345熱線基礎上增設了8522222供熱服務熱線。”臨河區供熱供氣物業服務一體化監管平臺調度中心主任李均祥介紹,“截至10月底,共接入群眾來電3636件,簡單問題當時回應解決,無法一次解決的,我們到智慧供熱服務平臺派單、督辦,由供熱雙管家處理并及時反饋,目前已經全部受理解決。”
城市供熱管理有了“大腦”,讓整個供熱系統“耳聰目明”“知冷知熱”。在溫暖工程實施過程中,市區兩級共同健全完善保障優質供熱的長效機制,構建起覆蓋旗縣區、街道、社區和熱力企業的四級聯動智慧供熱服務信息體系,通過跨層級、跨部門信息共享協作,實現供熱運行數據動態采集和實時跟蹤服務,全面提升了城市供熱智能化水平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