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烏拉特中旗積極探索“草原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相結合的轉型發展模式,每年近28萬羊單位到農區“異地借牧”,利用農區秸稈地養殖,使烏拉特中旗天然草場得以休養生息。
斯慶巴特爾是呼勒斯太蘇木前達門嘎查牧民,經營5520畝草場,飼養300多只羊。今年冬天,他又開啟“借牧”遷徙,山下租了80畝玉米秸稈地進行牲畜喂養。一片玉米秸稈地里,羊群悠閑地吃草,構成一幅和諧的田園畫卷。“牛羊在地里吃玉米等作物采收后留下的秸稈,不僅提高母畜產仔量,增加奶水,提升羊羔成活率和對抗疾病的能力,還能降低養殖成本。”斯慶巴特爾說。
牧戶異地借牧后,草場壓力得到緩解,草原植被得以休養生息,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也為農牧區之間的資源交換與互利共贏提供了支撐。隨著“草原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相結合的畜牧業轉型發展和生態友好型社會實踐的持續深化,烏拉特中旗的生態環境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烏拉特中旗南農北牧、農牧結合,北有3200萬畝草場,南有180萬畝優質耕地。隨著借牧規模的擴大,主要用汽車運輸方式將牛羊送到借牧點,開啟為期5至6個月的農區借牧生活。”烏拉特中旗農牧和科技局畜牧獸醫漁政股喬小軍說。
近年來,烏拉特中旗以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增強草原生態修復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兩南兩北(南農北牧、南草北飼、北繁南育、北肥南施)”的區域優勢,推動農區與牧區合作,構建“冷季入園·暖季歸原”的畜牧循環養殖模式,引導牧民探索“草原放牧+舍飼養殖+異地借牧”相結合的畜牧業轉型發展新模式,在保證天然草場休養生息的同時,充分利用農區秸稈,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綠色轉型、牧業增長、農戶增收的新路子,實現發展草原畜牧業與保護生態的“雙贏”。“截至目前,倒場牲畜18.5萬羊單位,11月底可達30萬羊單位。對于農戶來說,借牧租賃收入高,重要的是,牛羊吃完秸稈后把糞便留在地里,等來年開春翻地時就是上好的農家肥。”喬小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