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村就能讓臨河區人民醫院的專家‘面對面’看病,真是方便!”線上會診后,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隆勝村五組村民詹有福滿意地說道。
原來,詹有福之前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最近感覺胸悶氣短,便來到隆勝衛生院檢查,醫生杜培元做完心電圖后通過遠程門診協作平臺向臨河區人民醫院發起會診請求,心內科專家劉亞良通過遠程平臺上傳的病歷及影像等檢查資料,對詹有福老人病情進行詳細分析,給出合理的診療建議和方案。
近年來,臨河區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通過黨建賦能,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能得到了有效提高,逐漸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在醫院、康復在社區”的診療模式,打通了群眾看病就醫“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在醫共體信息一體化平臺的另一端——臨河區人民醫院遠程心電診斷中心,心電醫師靳小竹正在認真診斷西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傳過來的患者心電圖,不到一分鐘,診斷情況直接回傳給了對方。隨后,她又認真查看其他分院傳來的患者心電圖。“我們遠程心電圖診斷一般不超過三分鐘,便能將報告回傳到基層,能給急癥患者爭取更多急救時間。”靳小竹說。
臨河區強化黨建引領作用,通過“黨建+醫共體”模式,把黨的領導融入醫共體治理結構,成立了醫共體黨委,人民醫院牽頭為總醫院,婦幼保健院、第三人民醫院、軍友康寧醫院為專科分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層分院,通過搭建“總醫院+專科分院+基層分院”的組織架構和堅持“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理念,實現了醫療衛生服務的上下貫通。目前,共完成遠程影像診斷16.3萬例,遠程心電診斷16.2萬例,及時診斷并轉診心肌梗死患者200余人,基層分院發起遠程協同門診會診800余人次,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打造了“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急救圈,建成了胸痛、卒中、創傷等5大中心,急診救治能力顯著提升。
“姨姨,您的血壓是130/80mmHg,在正常范圍內,這次血壓控制得很好,要繼續按時服藥,但不能太勞累,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隨時聯系我們。”“你幫我開的降壓藥我一直在吃,還經常過來幫我檢測身體。謝謝韓醫生!”近日,臨河區匯豐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韓佳辰攜帶醫療設備,來到新城康都小區居民白秀蘭家中,為她進行測血壓、心肺聽診及健康評估等健康巡診服務。
預防為主、醫防融合是醫共體建設的目標之一,臨河區始終以全人群健康管理為先導,以家庭醫生履約為抓手,通過提供長期簽約服務,充分發揮轄區醫生健康“守門員”作用,不斷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通過簽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系卡》,使群眾明白受益項目,便于和家庭醫生取得聯系。同時,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根據簽約對象的需要和申請,提供非約定的健康管理服務,開展與疾病相關的家庭出診、家庭病床、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等服務。對空巢老人以及行動不便、確有特殊需要的簽約居民,家庭醫生根據協議,提供上門訪視等服務,如遇有疑難、急重癥或受條件限制的病例,由家庭醫生幫助聯系,及時指導做好住院轉診服務、治療后的用藥指導和康復管理等,引導群眾有病“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目前,臨河區18所鄉鎮衛生院和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家庭醫生團隊288個,累計簽約42.3萬人,重點人群簽約15.9萬人,通過“互聯網+護理”,開展護理上門服務,構建新型居家“醫+護”一體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