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相較于其他季節(jié),冬季似乎特別容易讓人留戀溫暖的被窩。自打冬天來臨,即使鬧鐘響了一遍又一遍,我們還是常常感覺睡意朦朧,難以擺脫床的誘惑。那么,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在冬日里如此難以清醒呢?
晝夜變化
隨著冬季的到來,白天變得短暫,夜晚變得漫長。我們的生物鐘習慣于根據(jù)光線的明暗變化來調整作息,但在冬季,這種變化讓生物鐘“混亂”。褪黑素的分泌隨著夜晚的延長而增加,仿佛在耳邊低語:“天還黑著呢,再睡會兒吧!”
飲食習慣
冬季有諸多節(jié)日和假期,如元旦、春節(jié)等。節(jié)日期間,熬夜慶祝、聚會聊天成了常態(tài),人們的作息時間往往會被打亂。
同時,寒冷的天氣讓人更偏愛火鍋、熱湯和面食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則需要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使得大腦的能量供應變得不穩(wěn)定,讓人容易感到疲倦。
室內空氣質量
在冬季,為了保持溫暖,我們通常會關閉門窗,減少通風,這會導致室內空氣流通不暢。經過一夜的呼吸和新陳代謝,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逐漸增加,可能出現(xiàn)輕微的缺氧,讓人感到疲倦,難以清醒。
情緒影響
冬季陽光稀少,光線昏暗,這會影響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平衡,特別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緒調節(jié)和精力維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導致抑郁和焦慮情緒,這些情緒往往伴隨著懶散和嗜睡的癥狀。此外,冬天的戶外環(huán)境顯得光禿禿、冷清清,人們減少了社交活動,大多選擇貓在家里。室內的安靜和溫暖讓人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精神,變得懶洋洋。在這樣的氛圍中,時間仿佛也變得緩慢,讓人更愿意選擇休息和睡眠。
臨河區(qū)衛(wèi)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