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重慶市巫溪縣的鄭某因為交通事故失去了右手。傷愈后,他打過幾份工,但都不長久。后經朋友介紹,將殘疾人證掛靠在一家企業,每個月領取600元生活費。(12月16日《工人日報》)
為了鼓勵和支持企業雇傭殘疾人,推動殘疾人就業,國家實施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制度。根據《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1.5%,達不到規定比例的,應當繳納保障金。
但是,一些企業為了一己私利,鉆善政的空子,通過“租用”殘疾人證的手段,實現虛假招人用工,在形式上完成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任務,進而換取殘保金的減免,逃避繳納殘保金的義務。這直接使得殘保金政策大打折扣,而且嚴重侵犯了殘疾人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殘疾人真實的正常的就業機會和空間,進一步加劇了殘疾人就業困境,踐踏了社會公平正義。
讓更多的殘疾人朋友可以憑借自己的雙手勞動獲得報酬,也讓更多的企業依法履行社會責任,招聘更多的殘疾人員工,切實保障殘疾人就業權益,必須有效遏制企業“租用”殘疾人證。
這既需要堵,也需要疏。
從堵的層面說,首先,完善法規,明確“殘疾人實質性就業”標準,細化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使用規定,加強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使用的監督,確保資金真正用于提高殘疾人的就業質量和數量。其次,強化監管,理順監管機制,明確職責分工,轉變監管思路,填補監管漏洞,合力共治,強化對企業雇傭殘疾人狀況進行動態監測。比如,人社、殘聯等部門共同負責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情況的審核,聯合走進企業檢查殘疾人工作場景影像、核查殘疾人上下班打卡記錄、比較殘疾人員工與普通員工之間的工資水平差距等,以及通過網絡技術手段查證殘疾人實際上崗情況。再者,嚴懲違法,對“租用”殘疾人證逃避稅費的企業以及提供“殘疾人證掛靠”服務的中介機構,依法嚴厲打擊,提高違法成本。
從疏的層面講,政府、社會加大殘疾人就業扶持力度,加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幫助提升殘疾人就業能力,根據企業用工崗位需求和殘疾人特點提供多元化、定制化技能培訓,讓更多的殘疾人與企業用工需求相匹配。同時,推進企業無障礙設施建設,消除對殘疾人的就業歧視,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鼓勵引導企業根據崗位結構和用工需求,增設適殘崗位定向招聘殘疾人就業。(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