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下鄉知青。她是村里“小芳”。
生活遠隔幾千里,如果不是特殊的時代,他們倆這一生或許不會碰面。
但就是這樣巧,1975年“大戰”總排干的那個冬天,他們結下了一生情緣。
如今,73歲的郝勤禎和69歲的張素玲,共同走過48年的婚姻生活。他們是“戰排干”的親歷者,也享受到了總排干疏通后帶給小家庭的幸福。
時鐘撥回上個世紀70年代。
1974年,23歲的郝勤禎從山西太原以下鄉知青的身份遷移到臨河萬豐八隊。讀完高中的郝勤禎是當時村里同齡人中少有的“文化人”,因此被委以重任,干起村里出納、財物保管的營生,還能維修無線電和各種電器。那個年代,人們沒有什么娛樂生活,愛好文藝創作的郝勤禎總是會在閑暇之余編排些小文藝節目,給村里人帶來不少樂趣。
那時,對于張素玲來說,這個精干、機靈、有文化、有見識、善言辭的小伙一下就吸引了她。“我一直因為沒讀過書遺憾,當時挺仰慕他,所以干完一天活,我們幾個年輕人就去找他,愛聽他讀報紙,講他老家城里的稀罕事。”張素玲說。
一年多的相處中,善良、樸實、能干又文靜的張素玲,也讓郝勤禎產生了好感。“她一看就是踏踏實實能過‘光景’的人。”郝勤禎這樣形容張素玲。雖然當時兩人誰都沒明說,但情愫暗暗生長。
1975年11月,總排干疏通擴建工程全線開工,郝勤禎和張素玲先后都上了工地。郝勤禎說,剛開始他不會干,隊長關照他,讓他在渠背上倒土。但倒土也不容易,淤泥粘在籮筐上,費好大力氣倒不出去。爬坡擔土時,沉重的凍土壓得扁擔嘎吱嘎吱地響,有時連人帶筐像滑滑梯一樣被滑下去。雖然累得受不了,但他咬牙堅持,每天都干到最后一批才回住地。經過一段時間鍛煉,他和其他民工一樣能干,一鍬上八十斤的泥土,一擔就是一百六十斤。
張素玲回憶說當時他們算是青年突擊隊,女人們也不甘示弱,在工地上干活一點不含糊,每天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勞動中,她見郝勤禎干得那樣吃力,吃著一尺長的凍饅頭、有冰凌的糜米飯,住著牛羊豬圈,卻從沒喊過苦和累,因此,對他的好感不斷增加。勞動之余,她常在生活上給予幫助,精神上給予慰藉,讓郝勤禎幸福感滿滿。在艱苦歲月里,他們成了彼此的精神支柱,友誼也升華為真摯的愛情。
1976年,這個工程結束后,郝勤禎又在挖五排干的工地上勞動了四個多月。從工地回來后,郝勤禎做了決定,和張素玲結婚。
“那個年代的人含蓄,我倆私下確定關系后也從沒敢在眾人面前拉手、挽胳膊。所以村里人就給我介紹對象,有家庭條件好的,有文化程度高的,有長得漂亮還打扮時髦的,但我就一心認定她了。”郝勤禎說,征得了父母同意后,家里找了個媒人,到張素玲家談了婚事。當年9月,二人結了婚。
村里人都說,這是總排干工程成就的一對夫妻,是勞動實踐中創造的美好姻緣。
總排干疏通,田地里的水能排出去了,村里“種甚也不長”的鹽堿地變成了好的莊稼地。郝勤禎夫婦二人靠著勤勞的雙手,養牲畜,種糜子等作物,供養3個兒女長大成才。
閑暇時候,郝勤禎也給兒女講疏通總排干時那戰天斗地的場景、人們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他們的愛情故事,教育兒女努力奮斗,珍惜美好生活。如今,孩子們都在各自領域干出一番事業,這讓老兩口很是欣慰。
采訪中,張素玲總滿臉遺憾地說自己沒念多少書,不如老伴兒文化程度高。可郝勤禎卻語氣堅定地說,“我這輩子可是找對人了,她各方面都很好,那段艱苦的歲月如今回憶起來,也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