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活力之源。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努力培養出具有深厚家國情懷、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才俊。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核心功能在于為學生構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引學生沿著正確的成長道路前行。然而,長期以來,思政課受制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如死記硬背、機械套用等低效手段以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近年來,各高校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思政課教學實效不斷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從根本上說,思政工作是關于人的工作,讓思政教育活起來,真正深入人心,必須進行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既要“走新”又要“走心”,讓課程更有溫度,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傳授思想政治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溝通,使思政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其感染力和影響力。“走新”意味著教師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使思政課更加符合時代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而“走心”則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真誠地關懷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情感需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思政課更有溫度,必須具備深厚的人文情懷,通過生動的案例、感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在情感上接受并認同所學內容,真正實現培根鑄魂的教育目標。
推進思政課“走新”,新在變革。思政課改革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這意味著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更新教學理念,并采納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新興的技術,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在教學理念層面,要注重推進思政教育的學術化、專業化發展。只有深化思政課的理論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及思想政治素養,才能為構建有溫度的思政課提供堅實支撐。這要求教育者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具備將理論轉化為生動教學內容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要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理念,采用多樣化、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如小組研學、情景模擬、專題研討、課堂辯論等,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主體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還要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向社會實踐的廣闊舞臺延伸,構建“大思政課”教學體系。通過實習實訓、項目研究等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化對思政理論的理解與認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教學技術方面,要借助自媒體技術、網絡平臺、虛擬現實(VR)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造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如思政小視頻、思政網紅典范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同時,還可以通過時事分析、具體案例研討與辯論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掌握,并提升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既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擁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推進思政課“走心”,就要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引發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并自覺踐行思政課所傳達的價值觀。一是要讓思政課更有深度和溫度。教師應及時關注并深入了解學生,依據學生的特性和需求,創造性地探索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情感共鳴是實現“走心”的首要目標。唯有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與內心世界,找到與思政課內容的契合點,方能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加強價值觀引導。教書旨在育人,教師應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深入交流與探討,使學生逐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思想認同并轉化為自覺行動。推進思政課“走心”,在教學方法上應追求靈活多樣。可采用討論式、互動式、故事講述式等生動有趣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反饋、各抒己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知識掌握程度,還能據此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三是要在課堂內外賦予學生精神力量。應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時事熱點等緊密結合,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教學內容應貼近實際,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思政教育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精神燈塔,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現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必須“目中有人”,深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多元需求。在教學實踐中要“走新”更“走心”,讓思政課成為滋養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智慧的沃土,培養更多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高尚道德修養以及卓越專業能力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分別系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講師、內蒙古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