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強能源節約增效,是“雙碳”目標背景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破解水資源短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就要加強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還需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資源保障
●加強原材料節約和回收循環利用,對于加快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2022年以來,內蒙古以“五個大起底”為統領,大力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下一步,我們還需把全面節約戰略馳而不息地堅持下去,著力解決目前依然存在的浪費與低效問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強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倚能倚重的產業結構,使得我區能源消費強度在全國仍然處于較高水平。2022年,我區全社會用電量低于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北等省,位于全國第6位,同期我區經濟總量位于全國第21位,電力消耗的產出效率與這些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加強能源節約增效,是“雙碳”目標背景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一是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統籌推進風電光伏項目建設,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豐富新能源應用場景,提升清潔能源替代能力,推進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用能結構優化,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制氫一體化基地,推動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發展,建設綠氫耦合煤化工示范項目,加強綠氫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領域的應用。
二是推動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堅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穩妥推進煤炭消費減量,合理控制煤炭開發強度。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有序發展大容量、高參數、低消耗、少排放煤電機組。加強煤電機組與非化石能源發電及儲能的整體協同,推動煤電聯營、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促進傳統能源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轉型。
三是提高重點領域能源利用效率。根據國家發布的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煤化工等行業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開展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行動,推動能效基準水平以下項目限期改造升級。加強新型節能裝備推廣應用,提升工業窯爐、鍋爐、電機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強化交通運輸和商貿流通領域節能減排,提高鐵路貨物運輸比例。
加強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內蒙古是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的問題并存。破解水資源短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就要加強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一是促進農業節水增效。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讓廣袤農田科學“飲水”,推進農業灌溉用水由粗放向高效節約轉變。根據各地區自然氣候特點、作物生長規律、土壤墑情等因素,推廣技術成熟領先、可復制推廣的農業節水模式,建設節水農業示范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加強農田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新建、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建設高效便捷、互聯互通、多源共享的田間灌溉水網體系。
二是推動工業節水減排。實施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工程,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鼓勵企業建設循環用水系統,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實施高耗水行業水效領跑者行動計劃,開展工業企業用水績效評價和水效對標行動,提升改造工業節水工藝,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建設節水型工業園區,推動高耗水行業集聚發展,推行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用水,實現廢水資源化利用。
三是推進城鎮節水降損。建設節水型城市,開展節水型城市試點示范,加強節水設施建設,實施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工程,建立精細化管理平臺和漏損智能探測管控體系。加強高耗水服務業用水管理,在洗車、人工滑雪場等行業全面推廣節水技術工藝,優先利用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規水源,限制使用地下水。
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我區人均城鎮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高于國家平均水平,但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開發區畝均產值等體現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標偏低,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需要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切實把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一是盤活城鎮存量用地。堅持以“存量”換“增量”,多措并舉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盤活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推動土地要素保障從“增量為主”向“盤活存量”轉變。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改造利用建設用地中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的城鎮存量建設用地,扎實推進老城區和低效用地區城市更新。
二是提高工業園區集約用地水平。堅持“以畝均論英雄”,提高工業用地開發利用強度、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率。建立工業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考核結果運用。完善工業園區用地總量控制機制,嚴控工業園區用地規模。創新工業園區用地模式,建立區域評估成果互認共享機制。推進“標準地”改革,推動各盟市出臺配套改革實施細則,切實把有限的土地資源配置給畝均效益高的項目。
三是提升低效用地價值。推進土地立體綜合開發,引導城鎮建設提高開發強度和社會經濟活動承載力。推動農村各類用地科學布局,鼓勵農用地按循環經濟模式引導、組合各類生產功能,實現土地復合利用、立體利用。發揮我區未利用地資源豐富的優勢,支持大型風電光伏發電項目使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推廣“上風下光”等新能源項目復合用地方式。
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我區礦產資源富集,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等指標達到了國家最低要求,但開發利用方式相對粗放,采富棄貧、采易棄難、丟邊落角的問題比較突出,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也有待提高。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還需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資源保障。
一是加強共伴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加強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尾礦等的綜合利用,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共伴生的高鋁粘土、高嶺土及煤層氣等資源,推進銅、鐵、金等多金屬礦中共伴生的金、銀、鉛鋅、硫鐵礦等金屬及低品位礦的回收利用。加強白云鄂博鐵礦稀土、鈮等共伴生礦產資源的保護性開采,實現有用組分梯級回收,提高鐵、鈮、稀土等資源的利用率。二是加強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粉煤灰在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綜合利用,支持金屬、非金屬礦山采掘廢石在建筑石料方面的利用。回收利用采掘廢石和選礦尾礦等礦山固體廢棄物中的有用組分,研發有價值元素提取技術,充分回收有價元素,促進煤矸石、煤泥、礦井(坑)水及其他共伴生物的資源化、產業化利用。三是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發展綠色勘查開采,嚴格執行新建、擴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設計標準。發展綠色礦業,新建礦山要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行動,實行綠色礦山名錄管理制度。加強生產礦山達標建設,推動已建成綠色礦山提升建設質量、未建成綠色礦山按照相關標準加快改造升級。
加強原材料節約和循環利用
近年來,我區積極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推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但利用途徑和產品相對單一、下游產業消納能力不足,大宗固廢的綜合利用水平仍然較低。加強原材料節約和回收循環利用,對于加快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推行重點產品綠色設計,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環境友好型原料。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發展,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拓寬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渠道,建設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綜合利用基地,擴大大宗固廢在生態修復、綠色開采、綠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領域的利用規模。
二是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快城市廢棄物分類回收利用設施建設,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合理布局、規范建設回收網絡體系,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兩網融合”。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利用,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加強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
三是建立循環型農牧業生產方式。加強農林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林業廢棄物、農畜產品加工副產物等高效利用。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鼓勵秸稈離田產業化利用,開發新材料、新產品,提高秸稈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加強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鼓勵種養結合,有效促進農用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作者:司詠梅 單位: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