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
不少孩子進入了
玩手機游戲、看短視頻的快樂時光
這也給詐騙分子
帶來了可乘之機
面對涉世未深的孩子
騙子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
請各位家長提高警惕
一孩子在手機上刷短視頻時,看到有人免費發(fā)放游戲兌換碼,于是他主動添加對方微信填寫游戲賬號信息,對方稱其為未成年,給他們公司造成六萬元損失,要求他賠償,否則就安排“警察”抓他。之后,對方一自稱“警察”的人通過與他視頻聊天的形式,詢問他家中老人的社保賬號等信息,同時讓他將手機攝像頭對準家中老人,不斷接收驗證碼。第二天,老人發(fā)現銀行卡內的9千余元錢被他人轉走。
一孩子通過鏈接下載一陌生視頻APP并注冊使用。之后有人通過聊天軟件添加好友后與其視頻,對方自稱外地“警察”并展示所謂“警官證”,聲稱該聊天軟件被人利用,詐騙他人6萬余元,要求其配合警方調查。之后,該孩子按照對方要求,在微信支付內操作,并且索取其母親的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照片等信息,同時發(fā)送大量驗證碼。第二天,其母親發(fā)現銀行卡內2萬余元被他人轉走。
不輕信任何宣傳免費送游戲皮膚或游戲道具的消息,不與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隨意進行轉賬充值等操作;不輕信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不輕易添加陌生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時應立即退群。切勿與陌生人視頻通話和屏幕共享;不輕信網絡上所謂 “無門檻”“高收益” 的兼職廣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職皆是騙局;如遭遇威脅或恐嚇,應第一時間向父母或老師反饋,尋求幫助。
管理好自己的支付密碼,不輕易將銀行信息告訴未成年人,應定期查詢自己的網絡消費記錄、支付賬單等,核實是否有充值、轉賬行為發(fā)生,如有大額不明支出,要及時保留相關記錄,并向有關平臺維權或者訴諸法律途徑;引導青少年正確上網、合理使用互聯網。日常教育未成年人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警惕各類網絡社交活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不隨意向陌生網友透露真實姓名、地址等重要信息;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與孩子的良性溝通,學會傾聽,注重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也可通過孩子的玩伴同學了解孩子的近期動向,及時發(fā)現孩子生活中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