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詩和遠方交相輝映。去年以來,我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做實產業、做活市場、做強品牌、做優產品、做好事業,打造文旅特色名片,描繪詩與遠方新畫卷。去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1820.4萬人次,同比增長90.15%;接待國內游客總花費達205.66億元,同比增長84.37%。
今年春節假期,我市各類旅游景區、文化場館、文旅企業等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推出精品線路、豐富產品供給,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根據國內游客抽樣調查、通信運營商數據綜合測算,春節假期,我市共接待國內游客311.92萬人次,在全區排名第五位。
“渡·陰山”穿越之旅(資料圖) 巴彥淖爾日報簽約攝影師 李昊 攝
串珠成鏈
充分整合優質文旅資源
在我市,一個個特色街區、重點商圈熱鬧非凡,多種消費業態不斷涌現,文娛活動豐富多彩。
華燈初上,臨河區黃河灣步行街比白天更加熱鬧,市民、游客穿梭在街區中,品美食、看演出、賞非遺,享受愜意時光。
五原縣精心打造的五原印巷景區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滿足游客“一站式”體驗需求,被譽為集聚文化、商業、休閑、娛樂等多種業態和功能的“城市客廳”。
烏拉特后旗在陽山生態廣場景區建設商業步行街,打造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將文化、旅游、休閑有機融合,提升旅游檔次,升級消費體驗,促進商業發展。
……
一項項文化和旅游代表性項目,是體現巴彥淖爾軟實力、獲得“流量”的有效途徑,也成為展示巴彥淖爾形象的重要窗口。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旅游產品才更具生命力。而優質項目則是驅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去年,我市做好統籌協調,把好農文旅融合發展“方向盤”,聚焦文化之“特”、地域之“特”、資源之“特”、景色之“特”,著力打造具有巴彥淖爾特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體系,建成鏡湖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梨園露營地等“旅游四地”項目18個,儲備重點文旅項目42個。謀劃實施了烏梁素海景區設施提升、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核心區)、國家長城文化公園——雞鹿塞遺址保護展示、“渡·陰山”穿越之旅等一批重點項目,實現文旅資源串珠成線、連線成片,產業發展“一盤棋”推進。臨河區鏡湖自駕車旅居車營地被評為國家3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烏拉特后旗蒙醫特色保健康養旅游示范基地被評為自治區級康養旅游示范基地。
我市還堅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擺在重要位置,摸清文物資源家底,建立河套文物檔案庫,加強文物古跡、古老建筑、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保護。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72場,開展各類非遺培訓42批次,培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愛好者7600人次,促進文化遺產“活起來”。臨河區巧手手羊絨制品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美麗工坊”示范機構,烏拉特中旗鴻雁文化品牌案例入選全國十佳非遺旅游體驗優秀案例,臨河區黃河灣步行街案例被評為自治區級非遺特色街區優秀案例。
多向發力
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
在巴彥淖爾,文旅市場“四季常青”,一系列沉浸式、體驗式文旅活動呈現給廣大游客一個“寶藏城市”。
賞梨花、嘗美食、品民俗……春季,烏梁素海、納林湖、黃河灣步行街、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等景區景點成為市民、游客熱門打卡點,帶著芬芳的梨花節“火爆出圈”。
看演出、聽音樂、賞非遺……盛夏,露營、民俗活動成熱點,鏡湖自駕車旅居車營地、非遺小鎮等不同風格的18家露營地深受歡迎。第八屆“魅力烏拉特”西部民歌會吸引了區內外多家媒體的關注,新華社、人民網、國家文化云、內蒙古草原云等各大媒體平臺直播量達千萬+。
瓜果飄香、玉米金黃……金秋,我市各地舉辦一系列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廣大農牧民載歌載舞喜慶豐收。
觀流凌、賞雪景……冬季,市縣聯動、區域協同,我市推出七大冰雪主題活動、138項特色活動及10條冬季精品旅游線路,打造吸引游客的重要IP。
強化文旅產業融合策略,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引領消費升級潮流。去年,我市探索“文旅+”創新發展路徑,推出一系列沉浸式體驗項目,催生沉浸式旅游、演藝游、文博游、民俗游等新場景,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營造文旅消費新方式。與此同時,打造了研學旅游基(營)地30家、線路17條、課程11項,接待研學游客12.3萬人次,為文旅消費注入新活力。
深挖潛能
培育特色文旅品牌
在巴彥淖爾,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多條文物主題游徑、多場特色文旅活動競相推出,文旅品牌建設在融合發展中結出累累碩果。
奇峻的陰山、幽深的峽谷、雄渾的沙漠、蒼茫的草原……去年,集越野穿越、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體驗于一體的“渡·陰山”自駕游線路頻頻“火爆出圈”。隨著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這條線路入選《中國汽車旅行白皮書》十大自駕旅游線路、登上《汽車自駕游》雜志,成為我市文旅重要品牌,也為各地推進旅游品牌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有突破、有創新、有活力、有人氣……去年,我市積極應對大眾化文旅新形勢、新挑戰,做好文旅營銷推廣工作,圍繞“旅游四地”品牌建設,與項目建設同頻共振,以旅游、康養、露營等原有項目和新建項目為依托,圍繞研學旅行、自駕游、露營體驗等,推出“三北奇跡”生態治理游等26條精品線路,5條線路被評為自治區精品旅游線路。開展“一句話叫響一座城”城市形象口號、“一首歌傳唱我愛的城”主題歌曲等“四個一”宣傳活動,形成市縣兩級上下聯動、各旗縣區同頻互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聯合推動的宣傳合力,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高頻率展示了巴彥淖爾城市形象和文旅資源,讓魅力巴彥淖爾成功“出圈”。
文藝賦能
精品力作煥發光彩
在巴彥淖爾,文化與旅游相遇,讓詩和遠方觸手可及。
去年11月,我市原創的二人臺現代戲《好大一棵樹》在內蒙古藝術劇院上演,現場觀眾仿佛與戲中幾代治沙人進行了一次“跨時空的對話”。這部戲以謳歌和弘揚“三北精神”為主題,講述幾代林場治沙人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感人的劇情、演員精湛的表演、精心設計的舞臺效果,讓觀眾深受觸動。
當暮色降臨,臨河區黃河灣步行街“變身”一座沉浸式劇院,舞蹈劇《巖刻記憶》拉開序幕。氣勢恢宏的舞臺場景、豐富的演出形式、多變的表演風格,讓市民、游客們穿梭在各個故事場景中,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感受河套文化。
無論是《好大一棵樹》,還是《巖刻記憶》,都印證了文化與旅游二者間的天然聯系。這種以文旅盛宴展示文化傳承的“演繹”,如星星之火,在巴彥淖爾這片土地上鋪陳開來。
原創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也是一個地區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去年,我市各級文化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守正創新、賡續文脈,在深厚的歷史文化沃土上深耕細作,用舞臺展現精品、用歌聲凝聚力量、用舞姿傳遞真情、用丹青描繪美好。重點創作了《好大一棵樹》《烏梁素海》兩部劇,推出了《總書記來到咱家鄉》《溫暖的囑托》兩首歌和《陰山記憶》《河套民俗文化展演》兩個沉浸式演藝,文藝精品佳作競相涌現。全市烏蘭牧騎開展“百團千場”下基層、“烏蘭牧騎萬村行”等活動660場次,觀眾累計94.3萬人次。
文旅融合風正勁,詩和遠方綻芳華。如今的巴彥淖爾,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文旅融合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