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毛道嘎查位于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西南部,緊靠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邊緣。嘎查內居住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村落。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歷史上,當地深受烏蘭布和沙漠的侵擾和危害,生態環境非常惡劣,嚴重影響了當地各族群眾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近年來,沙拉毛道嘎查在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立足地緣優勢,發展特色沙產業,拓寬各族群眾增收渠道,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實現綠富同興致富夢,建設人和善治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沙拉毛道嘎查的梭梭林嫁接蓯蓉(資料圖)
防沙治沙產業發展后勁足
面對嚴峻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巴彥高勒鎮沙拉毛道嘎查歷屆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傳承弘揚“三北精神”,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團結帶領各族干部群眾,將治理沙漠、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村民致富作為首要任務。沙拉毛道嘎查原黨支部書記劉慶林時刻發揮著一名共產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他15年村支書任期內,始終走在防沙治沙第一線,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移動梭梭樹”。劉慶林光榮退休后,新一屆嘎查村黨支部書記、蒙古族干部黃文兵從老支書手中接過防風固沙造林接力棒,帶領全村各族干部群眾大力植樹造林,綠化沙漠。
近年來,沙拉毛道嘎查通過“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村里的1.7萬畝荒地整體承包給公司企業經營管理,因地制宜發展梭梭、肉蓯蓉等林下經濟。黨支部帶領全村各族黨員群眾大力開展人工造林,防沙治沙,綜合治理沙化土地累計達到3.4萬余畝,其中:人工造林1.3萬余畝,防沙育林1.1萬余畝,梭梭林下嫁接蓯蓉經濟林1萬余畝,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條“綠色治沙之路”。全嘎查村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轉折性變化,植被覆蓋率達到80%,擦亮了磴口“綠色名片”。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當地農業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拓寬了各族群眾就業渠道。農牧民從以前單一種植玉米,發展到現在種植番茄、葵花、西瓜等特色農產品,實現了種植品種多元化;積極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沙漠噴灌滴灌節水技術,北斗導航、規模化種植養殖等先進的農牧業科學技術,實現田間作業機械化、智能化,節省了人力成本,增加了農戶收入。農戶年人均收入從以前的600元增加到30000元以上。2024年,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到21.6萬元,村民人均分紅50000元,全村219戶各族農牧民走上致富之路,沙窩窩真正變成“金餑餑”,沙荒地變成“聚寶盆”,讓各族群眾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黨建引領農旅融合氣象新
沙拉毛道嘎查創新工作機制,落實防沙治沙責任。在實踐摸索中逐步形成了“黨支部定組包片+黨小組定量包聯+黨員責任示范林”的治沙體系,嘎查村黨支部書記認真履行“林長制”職責,在沙區設立林長制公示牌,嚴格執行林長制各項工作制度。按照區域劃分,將治沙造林、森林防火、林木管護等各項工作責任細化分解落實到各族黨員和村民身上,切實做到“沙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形成各族群眾共同參與建設、群治群管的防沙治沙工作格局。發展特色沙生產業,壯大綠色低碳經濟。推廣“防沙治沙+光伏”模式,積極推進光伏民生工程建設,通過光伏發電、設施農業種植反季節瓜果蔬菜等特色農作物,成為促進農牧民增收的又一“綠色引擎”。
沙拉毛道嘎查二十里柳子,位于黃河北岸、烏蘭布和沙漠邊緣和奈倫湖國家濕地公園附近,這里湖、光、沙、色等旅游資源富集,環境優美,草木林立,位于磴口縣集中打造的“沿河、沿沙”兩條精品旅游線路的重要黃金節點上。近年來,村黨支部依托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黃河風情游、沙漠觀光游、休閑度假游等特色旅游產業。加大投入開發力度,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將這里打造成為集餐飲住宿、休閑垂釣、觀光采摘等于一體的農家樂旅游景區。每逢旅游旺季,日平均接待游客120人以上,周末有時可達700人以上,經濟效益可觀。沙拉毛道嘎查二十里柳子度假村先后榮獲“內蒙古鄉村(牧區)旅游接待戶”“自治區農牧文化示范戶”等榮譽稱號,成為磴口縣沿沙精品旅游線路上的“標桿式”景區。通過大力發展沙產業和旅游業,沙拉毛道嘎查打響了生態綠色有機名片,讓當地村民真正感受到生態治理帶來的良好效益。
沙拉毛道嘎查防沙治沙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奮斗史、實踐史。通過發展防沙治沙事業,不僅使當地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還讓各族群眾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建設各族群眾和美幸福家園,用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的實踐,有形有感有效闡釋各族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牢根植于各民族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