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水利文化處及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就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布展設計方案和建設工作進行了研討。“今年我們要進行重新布展,目前,展陳大綱已編寫完成,進入版式稿設計階段,預計6月底完成升級改造。”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館長曹沖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于2013年11月完成建設并向社會免費開放,年參觀人數達30萬人次。館內目前主要展示和介紹黃河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及歷代水患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內容,共展出文物828件、水利古籍文獻100多套,還大量應用聲光電及信息化技術,生動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近年來,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先后獲評全國中小學節水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基地,是自治區唯一擁有以上3個“國字號”基地榮譽的行業類博物館,更是我市宣傳黃河水利文化、科普水利知識和保護水利遺產的重要陣地。
據介紹,全新布展中,將在博物館原有基礎上增加水利成就和貢獻篇章,以全景視角集中展示我市水利事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水資源共享共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改革和科研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和成果。
“改造升級后的博物館,將以歷史年代為線、以文化思想為魂、以文物典藏為證,在展示方式上合理利用新技術手段,多形式、多元素地體現黃河文化、黃河水利文化,為觀眾帶來新的體驗。”曹沖說。
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支撐。今年,圍繞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將全方位打造水利文化載體,講好黃河故事。
“我們要努力把灌區打造成講好黃河故事的重要載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感受悠久的黃河文化。”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水利文化處處長蘇宏業說。
今年,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將進一步加強千年基業、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盛公、二黃河、總排干等歷史文化內容與團結奮進精神的發掘研究、宣傳弘揚工作;把河套水利文化元素融入總干渠改造建設中,推動總干渠文化長廊建設;完成內蒙古河套灌區排水展覽館布展并盡早對外開放;做好河套灌區水利風景區建設提升工作,進一步提升二黃河國家水利風景區和烏加河國家水利風景區品質,發揮風景區的教育功能,講好黃河故事,弘揚水利文化;聚焦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加強對河套水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河套水文化在黃河文化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助力北疆文化建設提升;利用重點節慶節點,舉辦富有特色的水利文化活動,為河套水利文化弘揚再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