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21個溫暖工程項目,扎實筑牢供熱民生保障補給線;發放救助補助資金6.83億元,惠及低保、特困、孤兒、殘疾人等特殊群體20萬人次;新建成中小學幼兒園4所、新增學位4020個;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落成開診,群眾看病就醫更加方便……這是我市過去一年的民生“成績單”,也是我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將一份份民生藍圖變成一幅幅幸福實景的真實寫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今年,我市將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力量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快樂新學期
推進城市更新
讓群眾安居更宜居
家住臨河區水利家屬樓的七旬老人趙克春習慣飯后在面貌煥然一新的小區內散步。“改造前,小區基礎設施不完善、下水管道總出問題、安全隱患比較多。改造后,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小區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老人樂呵呵地說。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牽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去年,我市改造老舊小區98個,涉及面積200余萬平方米,惠及居民約1.2萬戶;續建棚戶區改造項目基本建成3226套。
今年,我市將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扎實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改造老舊小區1.4萬戶、各類管網80公里,打通主城區斷頭路7條。擴面提質溫暖工程,讓群眾的供暖溫度由“達標”向“舒適”提升。
筑牢均衡發展基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月24日,我市各中小學迎來開學日,臨河區金川街道金沙社區居民楊先生準時將孩子送到市第四小學。“學校環境好、硬件設施完善,小班化教學孩子也能更好適應。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真是太好了!”楊先生高興地說。
教育關系千家萬戶,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去年,我市大力實施教育強市戰略,深入推進教育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動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100%、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5.4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8.24%。巴彥淖爾職業技術學院獲批籌建,建成中小學幼兒園4所、新增學位4020個,1名教師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今年,我市將堅持統籌安排、系統推進教育提質升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提升教師培訓質效,招聘教師500人以上,鍛造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設立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巴彥淖爾市中學,建成臨河五中分校、明珠路幼兒園,新增學位1770個。建設巴彥淖爾職業技術學院,支持河套學院申報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中醫本科類專業。
優化養老服務體系
托起幸福“夕陽紅”
午飯時間剛到,臨河區先鋒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助老餐廳里便熱鬧起來。干凈整潔的環境中,老人們圍坐在一起,飯菜的香氣中夾雜著聊天聲、歡笑聲,餐廳內一片溫馨。“社區有了助老餐廳,每天都能按時吃上熱乎飯,還有朋友陪著聊天,日子也沒那么孤單了。”今年75歲的梁大爺邊吃邊笑著說。
去年以來,市民政局通過引進4家專業養老服務公司,聚焦60歲以上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最急需、最迫切的居家養老需求,在對老年人進行綜合能力評估的基礎上,為老年人制定“一人一案”個性化照護計劃,簽訂照護服務協議,對其提供生活照料、基礎照護、探訪關愛、健康管理、委托代辦、精神慰藉等居家養老上門暖心服務,將養老機構的專業照護直接搬進老人家中,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高質量的生活護理。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計。今年,我市將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更加可及可感。全面推進2024年國家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確保今年6月底前按期高質量完成。持續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覆蓋面,新建改擴建2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39個村級養老服務站。全面提升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加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建設力度,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全市四級、五級養老機構數量。
醫療資源擴容提質
群眾就醫更便捷
近日,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病房內,市民關大慶正在細心照顧著剛做完心臟介入手術的妻子。他感慨道:“免去舟車勞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真是太方便了!”
去年11月,位于我市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新院區開診,并與阜外、安貞等30余家醫院建立合作關系,有效推動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使更多群眾在市內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醫療衛生是民生之需,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去年,我市以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持續做好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急診急救等重點專科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等工作,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加強,群眾健康水平穩步提升。
今年,我市將繼續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謀劃九項民生實事,奮力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我市群眾赴外地就醫數量較高的病種,與北京高水平醫院建立長效診療合作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推進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內涵建設;在每個旗縣區至少建設2所公辦托育機構;為300個行政村衛生室配備聯網心電設備,提升衛生室診療能力;針對高發的五類癌癥開展3000例免費臨床篩查;22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部設置方便門診,為患者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減少就醫時間和成本;推進全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4所三級醫院全部開通“云影像”服務;推動基層中(蒙)醫館提檔升級,優質館占比達到90%;實施新周期“兩癌”篩查項目,逐步擴大篩查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