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收小麥(資料圖)
建設高標準農田160萬畝、治理鹽堿化耕地30.2萬畝;建設農作物“看禾選種”綜合性展示示范平臺,預計展示小麥、玉米、向日葵、辣椒等新品種農作物85個以上;建設350萬畝玉米密植高產技術推廣示范田,其中建設“三個百萬畝”示范區噸糧田,實現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今年,我市將在良田、良種、良機、良技、良制“五良”高效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豐盈“塞外糧倉”。
建設良田筑根基
走進五原縣塔爾湖鎮常豐村2.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大型機械正在平整土地、清運積土。“項目完成后,大型農業機械可自由出入,春種夏管秋收將更加高效便捷?!背XS村黨支部副書記武龍說。
塔爾湖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13個村、18.89萬畝,項目建設中全面打破界限,實施大破大立、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同時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為糧食持續增收、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糧食要增產,良田是基礎。去年,我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36.5萬畝,新增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1.31萬畝,新增農業節水7798.6萬立方米。我市還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高效節水灌溉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通過補齊耕地“渠溝路林田井電”等基礎配套設施短板,改善項目區生產生活條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提質、節本、增效。今年,我市將建設高標準農田160萬畝、治理鹽堿化耕地30.2萬畝,為實現糧食高產穩產筑牢根基。
繁育良種增動能
“去年我家種了65畝‘巴麥13號’小麥,這個品種的小麥顆粒飽滿、產量高?!迸R河區狼山鎮光明村八組村民李新明說。去年,光明村萬畝硬質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園小麥喜獲豐收。園區統一種植“巴麥13號”小麥1.04萬畝,輻射帶動周邊村組種植5萬畝。
近年來,我市科研人員不斷對小麥品種進行優選改良,自主選育出的國審品種“巴麥13號”在產量、適應性、抗病性和加工品質、營養品質方面全面超越河套小麥傳統品種。去年,“巴麥13號”在全市推廣種植面積超12.3萬畝。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去年,我市圍繞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優良品種培育,共培育新品種17個,其中,國審小麥品種3個、國家登記向日葵品種8個,自治區審定小麥品種2個、玉米品種4個,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開展小麥、玉米、向日葵3個自治區級育種聯合攻關,不斷提高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這個平臺能直觀地看到良種,減少試種風險,有相中的可以直接聯系經銷商,真是幫我們農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提起“看禾選種”平臺,臨河區新華鎮新樂村三組村民楊果花連連稱贊。
一年的農業生產,選對種子最為關鍵。為優化農作物品種布局,助力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指導農民科學選種用種,去年,我市建設“看禾選種”平臺6個、面積1090畝,展示示范品種132個。同時,重點打造制種大縣,杭錦后旗引進11家玉米制種企業,落實玉米制種基地面積3.32萬畝、品種85個,已被認定為自治區級制種大縣。今年,我市將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臨河農場七分場、八分場建設農作物“看禾選種”綜合性展示示范平臺,預計展示小麥、玉米、向日葵、辣椒等新品種農作物85個以上。
應用良機增效能
近日,在杭錦后旗陜壩鎮永利村二組村民吳建軍家的農田里,一臺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小麥播種拖拉機正忙碌著。它牽引著新穎的播種機,沿著預設路徑穩步前行,執行精細的播種任務。相較于傳統播種方式,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還顯著提高了播種效率與質量。
“北斗導航智能播種系統解決了以往播種不直、行距不勻等問題,每畝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產15%以上。”吳建軍說。據悉,目前,杭錦后旗已有166臺套播種機械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產業化水平,讓農民種地省時又省力、高效又減損。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糧食穩產增收的關鍵。去年,我市建成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11個,發放農機購置補貼14830萬元,有效調動了農牧民購置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播種環節應用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作業面積達365.18萬畝,春播秋收期間共投入農機具63.64萬臺,涵蓋農作物生產耕、種、管、收各個環節,實現顆粒歸倉。
推廣良技提單產
“我們大佘太的玉米單產全區第一名!”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副鎮長郝炯激動地說,“去年,自治區、市農牧部門組織專家團隊來到大佘太鎮南苑村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示范區進行現場測產,結果顯示,該示范區玉米畝均單產達1473.27公斤,刷新了自治區玉米小面積最高單產紀錄?!?/span>
良種、良田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配合上良法才能發揮更大效能。去年,我市努力提高農作物單產水平,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建設糧經作物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12個、節水增糧推進縣4個,建成糧油作物優質高效千畝示范基地10個;推廣向日葵、番茄、瓜菜與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輪作127.66萬畝;推動完成田間肥效試驗85項,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1087.8萬畝,建成“三新”集成配套推進縣9個;適時實施小麥“一噴三防”67.02萬畝次、玉米大豆“一噴多促”189.4萬畝,有力保障了糧食豐產豐收。
今年,我市將建設350萬畝玉米密植高產技術推廣示范田,其中建設“三個百萬畝”示范區噸糧田,分別為烏拉特前旗百萬畝水肥一體化玉米噸糧田示范區、黃灌區百萬畝玉米噸糧田示范區、旗縣區合并建設百萬畝水肥一體化玉米噸糧田示范區,實現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
落實良制促增收
近年來,臨河區大力推進和規范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現有備案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60家,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農業公司2家、家庭農場9家,裝備150馬力以上拖拉機703臺,配套機具1032臺(套)、各類植保機械228臺(套),年服務面積達100萬畝以上,服務小農戶2.29萬戶。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去年,我市大力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全市社會化服務面積達560.27萬畝。我市還加強防災減災保障,聯合氣象部門發布天氣預警信息6期,制定秋收作物防災減災等技術指導意見10條,設立農機跨區作業服務點14個、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65個,組織各級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針對性防災減災減損指導,促進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