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全境深居其中。這里曾經黃沙漫天,如今卻生機盎然。
今年植樹節前夕,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采訪了“治沙能手”殷玉珍。在大約40年時間里,她和丈夫創造了種出7萬畝沙漠綠洲的奇跡。
1985年,19歲的殷玉珍從陜西嫁到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她擦干眼淚,下定決心要在沙漠里種樹,過上好日子。除了勉強填飽肚子外,殷玉珍一家的收入幾乎全被投入到種樹治沙上。
殷玉珍:困難的話用語言無法表達。我寧可種樹累死,也不能讓沙子把我欺負死。我為了我的子孫后代過上好日子,我就得努力,我就得拼搏,所以我就要堅強,有困難要咬牙。
年復一年,殷玉珍和丈夫種活的樹越來越多,綠色在沙漠中不斷延伸。1999年,他們已經種樹近三萬畝。之后,在當地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的扶持下,沙漠綠洲達到了七萬畝。殷玉珍的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不少外國人被她幾十年如一日不屈不撓、種樹治沙的事跡所打動。美國的90后小伙殷一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已經連續10年到內蒙古,跟著殷玉珍一起種樹。
殷玉珍:我記得是夏天,他坐火車又倒了好幾趟班車到了我家,我就給他介紹怎么種。第二年春天他又來種樹,第三年他還來,第四年他帶著他的愛人一起來種樹。他說,“我要長期來毛烏素沙漠種樹。我可不可以當你的弟弟?”我說“可以”。他又問“那我能不能叫殷一凡?”我們當時就聊天,開心地笑。
殷玉珍說,為了多種樹,殷一凡來到北京當了一名英語老師。
殷玉珍:他說“我要努力地掙錢,我還能多種樹”。我感覺他的這個精神,對年輕人來說太珍貴了。大家都像他一樣地愛地球、愛環境,那我們的天就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我們的環境就越來越好了。
殷玉珍說,像殷一凡這樣的國際友人還有很多,他們大都是看了關于她的紀錄片或者采訪報道之后,慕名而來。還有的人雖然沒有直接到內蒙古種樹,但是會委托她幫忙種樹。
殷玉珍:好多外國人都來過我家,包括來自法國、德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瑞士和非洲的友人,都來我們這里種樹。一個美國人看了我的事跡,托我買了很多的好苗子,現在他的樹已經長成快摟不住的大樹了。我說,“雖然我們是來自兩個國家,但是我們都住在同樣的地球,非常感謝你為地球負責”。這位美國友人說“你太好了,我們要去幫你”。
殷玉珍說,還有韓國友人到內蒙古找到她種樹。為了讓殷玉珍保護眼睛,給她買了墨鏡,還帶她和愛人體檢,這讓殷玉珍很感動,決心要種更多的樹,讓氣候變好。
殷玉珍:2005年韓國拍了一個紀錄片,他看了這個紀錄片以后,說“這個阿姨這么厲害,媽媽,我的壓歲錢不花了,幫著阿姨種樹”。他的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后,就趕忙告訴丈夫。2006年,他們一家一兒一女,來了3個人種了4棵樹,現在都長成參天大樹。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更是世界上好多好多的好心人都這么幫助我。我感覺到我應該好好地努力,多種樹,也給他們一個很好的回報。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殷玉珍夫婦帶動了周邊群眾積極治沙種樹,涌現30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240多戶,沙漠綠洲達到了七萬畝。2017年,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殷玉珍代表中國走上論壇,講述沙漠防治與脫貧的中國經驗。
殷玉珍:世界種樹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內蒙古,內蒙古治沙就看我們鄂爾多斯。聯合國的防治荒漠化大會開到我們家門口來,就在我們鄂爾多斯,這是一種認可,說明我們在治沙方面達到一定的成果,我感覺到很自豪,讓世界認可了。
殷玉珍和當地群眾治沙成功后,開始種植經濟作物,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烏審旗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沙漠變綠洲,形成了良性循環。
殷玉珍:過去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現在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我就說,用汗水和淚水染綠了毛烏素,變成現在的金烏素,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沒有奮斗,哪有幸福?我們現在以農養牧,以牧再養林,滾動起來。過去不種稻米,現在已經發展種稻米、玉米、谷子、水果,沙漠里玫瑰種成功了,櫻桃也種成功了。
殷玉珍:有時看見樹都給我擺手,有時看見樹給我笑,我有時給他們招招手。我非常感謝我的沙漠的孩子——沙漠的樹,它們給了我成長,給了我勇氣,它們活得下來就是我的希望。如果我們人人愛環境、愛地球、愛綠色、愛藍天、愛凈水……大家都有這種愛心,那么我們地球好,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編丨孫伶俐
外聯丨修治國
主持丨葛鵬
制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安然
監制丨劉軼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