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深處,工人們用壓沙機將小麥秸稈、蘆葦壓入沙土中,網格狀沙障在連綿起伏的沙丘上鋪展開,猶如一張巨網緊緊鎖住流沙;育苗基地內,檸條、梭梭、榆樹、酸棗等耐旱樹種幼苗生長茂盛……今年,在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市秉持就地取“材”理念,推陳出新,從種苗選育、固沙材料選取、機械設備應用、治沙技術創新等多方面綜合施策,深挖本地資源潛力,推動防沙治沙降成本、提效率,在與沙的博弈中探索和開拓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子,實現生態治理與經濟效益雙贏。

3月12日,在烏拉特后旗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未治理沙地中,工人們一邊鋪麥稈,一邊用壓沙機壓制沙障。
“我們現在施工用的固沙材料大部分來源于本地的小麥秸稈和蘆葦,極大地節省了治沙成本,而且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抗風蝕能力,固沙效果非常好。目前,我們的固沙材料儲備充足,防沙固沙工作已經全面展開。”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烏拉特后旗項目部項目經理杜文峰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我市統籌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有序合理利用本地麥秸、蘆葦、蒲草等沙障材料固沙,不僅有效降低了固沙成本,還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提升了生態治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麥秸沙障固沙較稻草沙障固沙每畝節約135元;蘆葦(簾)沙障固沙較稻草沙障固沙每畝節約122元;蒲草(簾)沙障固沙較稻草沙障固沙每畝節約125元。今年,我市計劃完成工程固沙34萬畝,所需的9萬多噸工程固沙材料現已全部備齊。


育苗基地苗木生長旺盛
走進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育苗基地大棚內,一盆盆樟子松、酸棗等幼苗茁壯成長,生機盎然。工人們正細心地為幼苗拔除雜草,確保每一株苗木都能在沙漠中扎根。
“基地現有苗木600多萬株。其中,大田培育檸條、梭梭、榆樹各200萬株左右;培育酸棗、樟子松、沙拐棗等杯苗40萬株左右。這些優質苗木已全部具備出圃條件,將用于今春‘三北’工程建設。基地培育苗木中95%以上都是本地抗旱鄉土樹種,這樣不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同時還降低了運輸等成本。”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主任杜永軍說。
在烏拉特后旗新紅林業管護中心育苗基地,一排排梭梭杯苗在寒風中挺立,工人們正忙著檢查苗木生長情況。這些杯苗經過精心培育,根系發達,適應性強,將為春季大規模植樹造林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通過科學育苗,目前已儲備苗木1250萬株,全部為本地鄉土樹種,包括梭梭、檸條、白刺、沙冬青、酸棗、蒙古扁桃等20多個品種,其中90%以上將用于今春‘三北’工程建設。”新紅林業管護中心主任郝劍明介紹道。
今年以來,為全面保障“三北”工程所需種苗,我市發揮國有林場主陣地作用,加強保障性苗圃、草種繁育基地建設,著力培育耐干旱、耐瘠薄、抗風沙的樹草種,有效緩解了林草種苗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問題。全市8個國有林場和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共育苗3225畝、7303.6萬株。此外,我市還不斷強化種苗協會組織建設,召開種苗信息交流會,引導30個企業、育苗大戶育苗1765畝、12873萬株。目前,全市已建立草種繁育基地3.17萬畝,年產冰草、苜蓿、披堿草、芨芨草等草種20余種、600多噸。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盡量雇用當地及周邊農牧民,以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在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未治理沙地現場,杜文峰對記者說,“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問題,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
“參與治沙不僅改善了家鄉環境,還讓我們增加了收入。”正在用壓沙叉壓制沙障的烏拉特后旗呼和溫都爾鎮西補隆嘎查村民楊俊笑著說。
去年以來,我市嚴格落實“防沙治沙項目‘以工代賑’勞務報酬規模不低于項目總投資的10%”要求,充分挖掘項目建設后期管護等環節用工潛力,引導農牧民通過參與工程建設獲取更多勞務報酬。據初步統計,全市累計約有2萬多名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平均工資260元/天,人均務工60天左右,人均增收1.5萬元左右。同時,在生態治理項目后期管護工作中,我市也優先雇用本地農牧民,發放管護補貼。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聘用護林員2519名、護草員461名、濕地管護員52名參與資源保護,人均年管護工資2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