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準格爾召鎮和西蒙悅達集團合作的“光伏+養殖”項目由“藍圖”終于變為了現實!項目總投資達1.5億元打造的“牧光互補”暨萬牛養殖及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引來第一批“新住客”——300頭基礎母畜海福特中高端牛種。目前該項目的光伏板塊已全部建成發電,年平均發電量預計在700萬KWh,發電量能滿足企業年用電近50%,全年預計節約成本700萬元以上,每年節約標煤2073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121噸,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硫排放達199噸。該項目將光伏發電與畜牧業相結合,實現了生態養殖與清潔能源發電的雙贏,也為復墾區生態修復治理后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綠”動力。
集中連片——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新路徑
近年來,準格爾召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嚴格按照旗委“綠色礦山建設生態修復(提升)治理二十條措施”的目標要求,著力打造“井工+露天”整山整溝治理樣板。
準格爾召鎮與西蒙悅達集團合作建設的“牧光互補”暨萬牛養殖及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是礦區生態修復治理逐“綠”向“金”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連礦連排、互用填坑、平盤綠化、邊坡刷坡種樹的同時,“小流域+”溝坡、平臺、坡面立體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方法推動基礎擋墻、節排水、蓄水池、噴滴灌系統等工程技術和生物綠化措施實現全方位、全應用。邊坡四季常綠、林草布局優化、平臺產業深耕,相鄰礦山土地規模整合、產業統籌布局、效益多元共贏。形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聯動大格局,塌陷區單體區域治理和公共區域治理,實現綠色礦山建設不留白、無死角。生態底色、綠色顏值與平臺產業相輔相成,綠色礦山建設的聯動效益正在顯現。
點“綠”成“金”——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新引擎
板上光伏釋放綠色動能,板下養殖產業同步產生效益。
“牧光互補”暨萬牛養殖及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規劃養牛規模達萬頭,通過農企之間的“戶繁場育、托管代養、入園養殖、合資建場”等利益連結模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小群體、大規模、可復制遍地開花的格局,并且將復墾區“沉睡”的土地資源高效盤活利用,為后續產業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準格爾召鎮還以建成的3大集中連片復墾區為基礎,推動“3+N”生態治理修復區,讓復墾土地易管護、可復產。
與此同時,準格爾召鎮進一步創新企地企民利益鏈接模式,提升利益鏈接水平,群眾可在礦區生態修復治理中通過參與全鎮產業發展布局,以“股金、薪金、租金”的方式收獲長久效益,激活煤礦復墾區綠色經濟發展的一池“金水”。
下一步,準格爾召鎮加快構建“現代能源經濟+綠色礦山建設+鄉村振興”的綜合發展模式,將串聯綠色礦山“工旅”資源和準格爾召旅游區“文旅”資源,實施綠色礦山科普研學基地二期項目,推出“科普研學+農居體驗”的特色課程,形成東康伊“周末經濟”好去處。并且充分利用礦區復墾土地發展種植養殖業和光伏產業相結合的農光互補產業,著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助推礦區高質量轉型發展邁上新臺階。(孫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