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市出臺《巴彥淖爾市就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提出6項重點任務24條具體舉措,力爭今年實現帶動城鎮新增就業7500人以上,失業人員再就業3500人以上,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000人以上,新增技能人才達到3000人次以上。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今年以來,我市全面落實就業促進行動,凝聚就業工作合力,創新創業服務舉措,挖掘就業崗位資源,激發創業引領效能,全力以赴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以高質量發展強化就業支撐
一項項重大工程接連開工、一批批重點項目加速推進、一個個生產車間高效運轉;現代農牧業、物流運輸、能源運維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養老托育、家政服務、批發零售、文體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蓬勃發展;田間地頭,直播帶貨讓河套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當前,我市處處跳動著加快發展的強勁脈搏。
發展是就業之基。經濟“蛋糕”做大了,經營主體活躍了,就業自然更穩定。今年,我市將強化經濟發展的就業支撐,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
提升制造業就業吸納倍增效應。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推動招商引資、產業落地帶動更多本地就業,將人才和勞務供給與企業用地、用能一同納入要素保障,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養體系。圍繞“兩個基地、四個集群”,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快建設200萬千瓦蘇計沙地光伏治沙、光大聯豐頭孢類中間體、晶澳5GW光伏組件、金貓炭黑等重大項目,做好崗位歸集發布等工作,挖掘新就業崗位7000個以上。
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穩就業。依法落實稅收減免、普惠金融支持、援企穩崗、一次性擴崗等政策,通過“免申即享”“直補快辦”等模式充分釋放政策紅利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支持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力爭今年企業總量突破4萬戶,個體工商戶總量突破16萬戶,企業活躍度達到70%。
豐富多樣化就業吸納渠道。擴大第三產業就業規模,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物流運輸、能源運維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養老托育、家政服務、批發零售、文體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升級,精心打造杭錦后旗康養園區、烏梁素海景區提升等項目,促進第三產業新開拓就業崗位1.6萬個以上。
釋放新產業就業吸納潛力。培育壯大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支持直播電商、外賣配送、網約車、快遞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引導電商達人、致富能人、網絡紅人投身鄉村建設,創造更多就業新機會。開辟康養就業新領域,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休閑、食品等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業增長點,為勞動者提供多元化就業崗位。
以高質量人力資源開發激發就業活力
這段時間,我市各類技能培訓正如火如荼開展。母嬰護理、電子商務、特色農林產品種植、養老護理等課程豐富多彩,幫助待就業人員重回職場,迎來事業“第二春”。在巴彥淖爾應用技師學院,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設置了全面的汽車專業課程,市民張世琪在這里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維修與管理等專業技能,他對未來就業充滿信心……“技能在手,就業無憂”,如今,這句話在我市得到了充分印證。
今年,我市各部門將在改革創新中有效促進就業結構區域間、產業間的配置更趨合理,持續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硬實力”、匹配企業需求,不斷激活人力資源服務業的一池春水。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建立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機制,加強就業崗位調查,及時發布急需緊缺職業需求目錄,增強人力資源開發的前瞻性。從破解“有活沒人干”入手,解決“有人沒活干”的問題。人社、教育等部門將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支持發展技工教育,訂單式培養高素質人才。加強培訓載體建設,將全市范圍內具備資質與實力的各類培訓機構廣泛吸納進來,實現資源的有機整合。打造技能培訓品牌,實施“河套工匠”專項培訓計劃和“一老一小”服務專項培訓計劃,積極培育“職業技能培訓+勞務”品牌。落實培訓補貼政策,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當前,新媒體行業蓬勃發展,張昭在我市注冊了一家科技公司。當他正因缺乏項目啟動資金而犯愁時,創業擔保貸款為他解了燃眉之急,一次性擴崗補助又為他解決了“招兵買馬”的后顧之憂。這一攬子優惠政策,讓張昭的創業路走得更加穩健。
創業是就業之源。今年,我市厚植創業沃土,強化創業政策支持,全面落實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同時,不斷優化創業服務,深化“創業內蒙古行動”,培育創業指導專業化隊伍,因地制宜擴大創業園(孵化基地)規模,讓更多勞動者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
以高質量服務幫助重點人群就業
在臨河車站街道辦興旺社區,“一站式”就業服務站吸引了不少待就業群眾前來咨詢就業信息。“我們按網格精準對每個樓院的家庭就業信息進行采集、匯總、傳輸和貯存、整合,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臨河車站街道辦興旺社區黨支部書記徐榮說。
穩住了重點群體,就穩住了就業基本盤。今年,通過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營造公平就業環境,我市就業服務將更有溫度,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線下服務矩陣向“大”擴容。將就業公共服務納入基層民生保障服務事項,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高校、工會驛站、零工驛站、人力資源服務站、商圈等優化升級不少于10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推動社銀一體化融合打造“一刻鐘”就業服務圈+便民生活圈。常態化開展就業服務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月”“政校企”及區域人才交流合作等招聘活動,實施園區幫工計劃,對介紹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長期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成功就業,簽訂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市、旗縣區和企業給予就業創業服務幫工補助。鼓勵各行業主管部門、群團組織開展分行業、分領域專場招聘,引導社會力量廣泛開展促就業服務。
線上數據平臺向“快”升級。提升“數智化”服務水平,構建一體化的“巴彥淖爾市智慧就業服務平臺”,推廣運用“就業內蒙古”求職招聘平臺和“蒙速聘”小程序,整合就業服務的各個環節,編制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匯集發布“有活沒人干”的崗位清單和“有人沒活干”的人員清單,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利用大數據促進人力資源供需精準匹配。
政策紅利向“全”覆蓋。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推動完善人才儲備計劃補貼、見習補貼等財政、稅收、金融支持政策,強化崗位開發,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和社區民生志愿服務招募,暢通基層成長成才路徑,優化銜接校內校外服務,確保青年就業水平總體穩定。同時,多措并舉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通過以工代賑示范工程項目挖掘用工潛力,組建農牧民施工隊、勞務合作社等方式加強用工組織。目前已實施的鄉村道路、設施農業“以工代賑”項目預計可帶動922名農牧民就業,人均增收1.56萬元。對于脫貧人口、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我市將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落實“人員分類、服務分級、部門聯動”就業幫扶工作機制,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促進全市脫貧人口(含監測對象)實現務工就業4900人,讓他們穩穩就業,基本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