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杭錦后旗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工作要求,以農田殘膜回收為重要抓手,創新“六個有”工作舉措,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實現全旗農田殘膜回收工作提檔升級。

殘膜回收作業
一是有機制。成立由旗長任組長、分管副旗長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抓好農田殘膜回收工作落實。制定印發實施方案,嚴格落實旗、鎮(農場)、村三級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田長制”,從“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五個環節”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具體措施,環環相扣,確保農膜管理工作精準落實到位。
二是有標準。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為目標,2024年,杭錦后旗推廣0.01毫米國標地膜70.07萬畝;推廣添加茂金屬和抗老化劑的0.011毫米加厚地膜50萬畝,通過中農深耕平臺發放加厚地膜補貼1170萬元,實現國標及以上地膜全覆蓋。
三是有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村社組織、群眾參與、主體回收、企業利用”的殘膜回收治理模式。對于“向日葵+殘膜”類,每畝政府補貼18.5元、農戶出資10元、川能公司出資8.5元;“玉米根茬+殘膜”類,每畝政府補貼10.9元、農戶出資10元,統一交由指定的18家社會化服務組織回收、打捆,并運輸至川能公司焚燒發電。小根茬經濟作物由農戶自行回收至全旗55個鎮村殘膜回收點后,由村集體轉運至川能公司,每噸可獲得補貼85元。
四是有監管。抓好源頭管控,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銷售非標地膜生產銷售行為,堅決杜絕非標地膜出廠、入市、進田。做好過程監管,制定農用殘膜回收監督辦法,在秋冬季組織各鎮場開展殘膜回收考核,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農牧廳林草局關于進一步規范農牧補貼發放工作的意見》(內財農〔2024〕1245)要求,對拒不回收殘膜的經營主體和農戶處以相應罰款并取消次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格,對殘膜回收質量和數量不達標的及時督促整改,全旗殘膜回收率達85%以上。
五是有臺賬。各鎮農場以村、組為單位建立殘膜使用回收工作臺賬,川能公司建立處置利用臺賬,形成收用閉環,確保殘膜回收工作可追溯、可監管。
六是有宣傳。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政府網站、村組廣播等多種媒體,發布秸稈綜合利用和殘膜回收公告及倡議書,加大殘膜危害及補貼政策宣傳力度;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8萬余份,宣講殘膜回收政策10次,開展殘膜污染防治知識講座3期,讓農民知道“發的什么錢”“發了多少錢”“誰給發的錢”“哪樣就不給發錢”;舉辦全旗秸稈綜合利用與殘膜回收現場會,有效提升廣大農民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意識,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