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磴口縣堅持不懈地開展防沙治沙工作,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今年,該縣全面啟動“三北”六期工程,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持續探索創新生態治理模式與技術,為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麥草壓沙
在“三北”六期工程推進過程中,該縣堅持降本增效,充分挖掘本地麥草資源用于壓沙,相較于稻草,麥草每噸可節約成本約400元,每畝壓沙成本可降低100元左右,既實現了變廢為寶,促進農民增收,又推動了資源合理利用。在施工技術上,該縣積極引入新技術、新裝備,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精準預測苗木需求,繁育梭梭、四翅濱藜等灌木育苗1100余畝,減少了對外地苗木的依賴,降低了運輸和儲存成本。同時,按照“因害設防、適地適樹、以水定綠”的原則,圍繞穿沙公路、生態大道、雞鹿塞公路等,磴口縣將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規劃構建一條喬灌草結合的新防風阻沙鎖邊林帶,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等多種措施,使聯防聯治區黃河岸線流沙得到全面治理。
堅持分區治理,按照光伏建設與生態治理同步設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理念,采用“光伏+梭梭+四翅檳藜+引黃滴灌”的模式,利用奈倫湖、冬青湖凌汛水實施引黃滴灌;積極發展光伏板下接種肉蓯蓉產業,實現“板上發電、板間種植、產業跟進、帶動鄉村振興”四位一體循環產業發展模式,推動光伏產業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依托沙林中心提供技術、種苗支撐,吸納社會資本投入1.26億元,打造“三萬五千”產業治沙示范建設。截至目前,磴口縣共爭取“三北”六期項目建設任務26.75萬畝,國家投資3.39億元,實施“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完成退化林修復8萬畝、中林撫育2萬畝、退化草原修復7萬畝、退化濕地修復0.75萬畝、工程固沙結合灌木造林9萬畝,小型水利設施60處。計劃于今年10月底高標準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實現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速度和質效雙提升。
“‘三北’六期工程的實施,對于改善磴口縣生態環境意義重大。通過對退化濕地和林地的修復,不僅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還保護了生物多樣性。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的推進,不僅能實現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還能在沙漠地區構建起綠色能源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助力磴口縣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目標。”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說。
未來五年,磴口縣將實施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綜合治理面積168.5萬畝。其中,新增造林種草90萬畝、林草質量提升72萬畝、濕地保護修復6.5萬畝,實現縣域沙漠生態治理全覆蓋,全縣林草覆蓋度達到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