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種苗
春風拂綠,萬象更新,春日的河套平原生機勃發。作為內蒙古西部最大的萬畝現代果蔬育苗基地,烏拉特后旗萬畝現代果蔬育苗基地不僅實現了優質種苗的自給自足,更通過創新“黨建引領+企業+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讓村民在家門口捧上了“技術飯碗”,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帶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基地2號大棚內,一排排育苗盤整齊排列,白梨脆、麒麟西瓜、貝貝南瓜等種苗在恒溫調控下吐露新芽。嫁接工人手持工具,將白梨脆接穗精準嵌入砧木,動作嫻熟,一氣呵成。“以前扛鋤頭的手現在干上了精細活兒,來基地務工,技術人員會教我們套管嫁接的技術。我現在每天能嫁接三四千株秧苗,一天有4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比過去種玉米翻了兩三倍。”巴音寶力格鎮村民趙小君高興地說。從“面朝黃土”到“手持嫁接刀”,當地村民搖身一變成為了技術工人。
伴隨著發苗高峰期的到來,種苗訂單紛至沓來,不僅給村集體合作社帶來了經濟效益,更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目前園區已吸納7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增收超2萬元,并培養出20多名專業嫁接技術人員,讓村民在家門口端上“技術飯碗”,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戶、帶動一村”的鏈式效應。
近年來,烏拉特后旗萬畝現代果蔬育苗基地聚焦種苗“芯片”攻關,通過構建“生產+服務”一體化產業鏈,打造集設施農業、技術研發、產業孵化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平臺。基地建有5000畝土鋼結構溫室大棚和5000畝冷棚,實現全年候育苗生產,每年可為周邊地區提供嫁接苗和種苗2億株,幾乎涵蓋所有種苗品類,為北方寒旱地區農業轉型注入新動能。
本地化嫁接育苗體系的建立,讓優質種源徹底擺脫對外依賴。“通過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合作,我們打造了科技小院,突破了育苗關鍵技術,實現了白梨脆、貝貝南瓜、麒麟西瓜等種苗百分之百的本土化培育,實現了降本增效。”烏拉特后旗萬畝現代果蔬育苗基地負責人張中介紹說。
傳統直播苗種植周期短、病害多,育苗基地的嫁接技術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基地技術總監張成吉說:“在同等種植條件下,嫁接苗產量較直播苗能提升30%以上,而且不會產生病害。以西瓜為例,畝產能從8000斤提升至1.3萬斤~1.8萬斤,真正實現產量與效益雙提升。”
從育一株苗到富一方人,烏拉特后旗萬畝現代果蔬育苗基地以種苗培育為核心驅動力,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小種苗對接大市場、新農人激活“老土地”的創新實踐,正在重構北方寒旱地區的農業價值創造體系。正如基地育苗盤里整齊破土的萬株新苗,這場由“種苗芯片”驅動的鄉村振興革命,正在黃河流域播撒現代農業的基因,收獲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