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員開展春小麥種植技術指導
在烏拉特中旗,聚焦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我市“三區”科技人才馬軍成、科技特派員劉仲發帶領的玉米產業技術服務團隊深入到項目示范鎮、村,圍繞玉米密植滴灌精準調控技術、科學施肥增效、“四控”技術等開展專題培訓。
在杭錦后旗,聚焦“河套小麥”品牌保護和發展,我市“三區”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員楊東升帶領團隊成員為服務對象杭錦后旗大發公面粉有限公司訂單種植戶進行春小麥種植技術指導,為優質春小麥豐產提供科技支撐。
……
春為歲首,農為行先。為全力做好春耕生產工作,我市積極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組織經驗豐富的農技專家深入基層一線“把脈支招”,把科技成果“種”到田間地頭,確保全年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課堂”辦到田埂間
在五原縣勝豐鎮新勝村村集體果園,五原縣林草局的果樹專家正忙著修剪果樹。短截、疏枝、縮剪、緩放……經過一番修剪“整形”,一棵棵果樹變得更有“精氣神”。村里種植果樹的村民得知來了專家,紛紛過來請教。
“這幾年,村里果樹種得越來越多,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科技人員專門來村里為我們修剪果樹、傳授技術,有了他們的幫忙,我們的果樹肯定能長得更旺、產量更高。”新勝村村民王玉基感激地說。
走進臨河區八一鄉章嘉廟村村民趙魁家的小麥套玉米田塊,只見播種機正在有條不紊地播種。不遠處,農技人員也正圍繞備耕籌備、綠色防控、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以“農民需要什么,我們提供什么”服務模式開展實用技術現場指導,精準助力春耕生產。
“今年我家種了207畝地,全部是小麥套種玉米。前段時間,市、區、鎮的農技人員就已經給我們培訓了3次,今天又來給我們進行現場指導,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真是太感謝他們了。”趙魁說。
“把‘課堂’搬到田埂間,我們摸得著機械、看得見效果,比看資料管用多了。”農技人員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村民們學到了很多實用技術,他們紛紛為農技人員點贊。
田間“課堂”送技術,“把脈”春耕解難題。今年,我市搶抓農業生產有利時機,積極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零距離”交流,把“課堂”搬到田埂間,手把手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同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服務模式,聚焦全市11條重點農牧業產業鏈需求,常態化推動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問題,推動先進適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種好試驗示范田
走進臨河區狼山鎮光明村萬畝硬質小麥示范園區,遠遠就看到市區兩級農技人員手持測距儀在田間來回穿梭,他們不時拉線打點、蹲身標記,確保每一粒種子精準植入土壤。
據臨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股股長劉偲琪介紹,今年,臨河區開展小麥試驗示范面積348畝,主要進行“寧春62號”“天民184”“巴麥19號”等高產、抗逆優良品種試驗示范。其中,在光明村萬畝硬質小麥示范園區進行小麥早熟品種“天民184”的試驗。該品種生育期只有90天,較傳統小麥提早成熟10天左右,可在其種植地塊提前種植麥后復種作物,進一步增加麥后復種作物產量和效益。
在烏拉特前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內,搭載著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一齊出發,開始農田作業。“除‘巴麥13號’外,今年示范園還參與紫麥等6個新品種的試驗示范。這些新品種具有抗病性強、營養價值高、產量高等特點。”烏拉特前旗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光說,“新品種主要從優產、豐產性和特色種植兩個方面考慮,通過不斷地引進和示范,篩選出適宜當地的優良品種。從小面積試驗示范,逐步擴大到大面積應用推廣,實現糧油作物增產的目標。”
科學試驗示范是提升種植效益、實現產業增收的重要途徑。今年,我市將開展小麥、玉米、向日葵育種聯合攻關,全年培育各類新品種10個以上;發揮好杭錦后旗制種大縣引領作用,建設制種基地5萬畝以上,逐步將我市打造為內蒙古西部地區重要的制種基地;抓好“看禾選種”平臺建設,重點推廣“巴麥13號”“科河699”等主導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