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通過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提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成色。完善覆蓋農村牧區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動態清零,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堅決守住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提升產業就業幫扶質效,各類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達到60%以上,逐步提高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經營性收入。按照“四個一批”要求,全力促進全市39.96億元幫扶資產提質增效。
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推動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推進用水、用電、通車、通網等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推進縣域內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社保等公共服務重心下移,不斷提高我市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積極爭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資金項目,建設一批示范片區和示范帶。持續抓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深入開展農村牧區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治理“135”行動,創建53個綠化美化示范村,扎實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擬建設衛生戶廁2465個,同步抓好問題廁所整改。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面開展嘎查村黨組織書記“比武爭星”,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完善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創新推行村民小組“五人工作法”“老支書調解組”“微治理”等基層治理載體,讓農牧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議得成事”,推動農村牧區更加繁榮,讓農牧民生活更加紅火,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