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長卷,昭君出塞、走西口、“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流傳至今。如今,這片熱土活力奔涌,從田間地頭到邊境防線,從鄰里社區到廣袤草原,各民族相濡以沫、交融互鑒,共同開創巴彥淖爾繁榮發展的局面,奏響一曲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激昂樂章。
“馬背護邊隊”在基層開展宣講
凝聚合力共守邊防
4月中旬,烏拉特中旗川井蘇木境內的草原上,牧草已萌芽返青,一片生機盎然。一陣清脆而富有節奏的馬蹄聲響起,一支馬隊向著牧民家疾馳,寫有“馬背護邊隊”的旗幟迎風招展。
來到薩如塔拉嘎查牧民巴特爾家中,“馬背護邊隊”的隊員們與巴特爾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聽訴求,了解他家近期的生活狀況,在交談過程中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國家安全相關知識、電信詐騙常見手段等。
隨后,“馬背護邊隊”的隊員們分頭到各自的管轄區域巡邏。“今日巡邏40公里,未發現異常情況。”隊員那日蘇結束當天的巡邏后,向川井邊境派出所報告情況。
自1963年川井邊境派出所建立以來,巡邊踏查、走訪牧戶的任務很多時候是靠騎馬完成的。如今,川井蘇木北靠甘其毛都口岸,轄區內有G0616甘海高速等多條交通干線和正在修建的甘海高速輔道,路況復雜,人員流動量大。為了更好地守護地區安定、服務牧民群眾,在延續過去傳統的基礎上,2023年6月,川井邊境派出所組建了全市第一支馬背護邊員隊伍,主要協助邊境派出所防范和打擊邊境走私及非法偷越國邊境等違法犯罪行為,還發揮政策宣傳、信息交流、聯系群眾的作用。
“通過創新工作方法,‘馬背護邊隊’與駐地友鄰單位形成協同作戰、聯合執法、應急響應的勤務運行模式,樹立起邊境民警、護邊員隊伍愛民、親民、為民的良好形象,切實拉近了警民關系。今后,我們將繼續優化馬背警務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不斷提升轄區各族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川井邊境派出所所長白宇說。
“馬背護邊隊”承載的是民生,體現的是責任,連接的是民心,守護的是平安。而“強邊固防直通車”架起了黨政軍警民連心橋,打通了服務各族群眾的“最后一米”。
“過去買點兒東西很不方便,每次得跑四五十公里路。自直通車開通后,我們需要什么就給管區民警打個電話,非常方便。”川井蘇木巴音胡都格嘎查牧民閆巴特爾說,“看到這些民警,我們覺得特別安心。給他們反映的事情,都能及時得到解決。”
“強邊固防直通車”是巴彥淖爾邊境管理支隊創新推出的社會治理品牌,主要負責邊境踏查、信息收集、法律宣傳、糾紛調解、代購物品、代送包裹等,為警民攜手共筑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草原上的“和諧號”“及時雨”。“我們依托裝備車輛帶著管理、服務‘直通一線’,延伸至管控薄弱區域、覆蓋至民生保障環節,拉近了黨政軍警民關系,有力維護了邊境地區社會穩定。”白宇說。
對于擁有八百里邊防線的巴彥淖爾而言,守好祖國邊疆的責任重大。如今,我市建立軍管“線”、警管“面”、護邊員管“點”的邊境地區聯防體系,進一步凝聚強邊穩邊合力,促進民族團結穩定。
“農牧結親”共謀發展
巴彥淖爾自古以來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融之地,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也共謀產業興旺發展之計。
“今天要推薦的是來自烏拉特中旗溫更鎮的羊肉,肉質鮮美、不膩不膻。”在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好聯豐有機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產品展廳,董事長高彪通過線上直播平臺推介著產自溫更鎮固日班賽很嘎查的羊肉產品。
溫更鎮組統委員白起勝介紹,溫更鎮與烏加河鎮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開展“農牧結親”活動,嘎查與村簽訂“農牧結親”意向書,聚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堵點、難點開展生產聯促幫扶,還會定期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各類聯誼、義務勞動等,惠及農牧民生產生活,增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嘎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去年注冊了艾敏肉制品加工廠,今年開始生產粗加工肉制品。依托‘農牧結親’活動,我們可以到好聯豐這樣的企業學習先進經營管理理念、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更好地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打出品牌,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溫更鎮固日班賽很嘎查黨支部委員烏云達來說。
溫更鎮與烏加河鎮的“結親”,是牧區與農區合作互補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烏拉特中旗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按照“南農北牧、南草北飼、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區域農牧業大循環發展思路,開展“農牧結親”活動,推動95個嘎查村結成41個對子,建立158條供需清單,通過組織聯建、生產聯促、活動聯誼、資源聯享、困難聯助、生態聯護“六聯共建”機制,帶動農牧民調優種植養殖結構,有效解決農村牧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并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常態化、長效化,開創抱團發展、互利共贏的局面。
社區互嵌共享和諧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4月15日上午,臨河區金川街道江林社區,居民如往常一樣聚到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文體活動室,用歌聲表達心聲,歌唱幸福生活。
“我們每天都來,學唱歌、跳舞、書法、繪畫等。大家其樂融融,業余生活豐富多彩。社區還經常舉辦各類活動,讓鄰里們增進了解、增進共識,在歡聲笑語中共話民族情。”江林社區居民楊英說,“遇到急難愁盼事情,社區工作人員也會耐心幫助解決。在這里就像生活在一個溫暖團結的大家庭。”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江林社區打造集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民族團結為一體的“全科網格”,構建互嵌式社區環境,把社區建設為民族團結幸福家園。建“紅石榴”文化長廊,開展“石榴籽進社區”等主題活動,搭建“小楊聽你說”議事平臺……一系列生動的實踐方式讓維護民族團結的種子在社區各族群眾心中牢牢扎根。“我們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力量,提供多樣化的精準服務,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讓各族群眾能夠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江林社區黨支部書記楊盼說。
眼下,進百姓門、知百姓情、解百姓憂的“三百”行動正在杭錦后旗陜壩鎮如火如荼開展,西環社區“陜壩大媽幫幫團”無疑是行動中的主力軍。通過入戶走訪,發現部分特殊群體買菜不便,“陜壩大媽幫幫團”便發起了“愛心豆芽免費送”微公益項目。
4月15日下午,西環社區的活動室里一派熱鬧景象,幾位身著志愿者藍馬甲的大媽拿來自己家中生的豆芽,仔細挑選。隨后,她們分頭前往特殊群體家中,送去一袋袋豆芽。“雖然是小豆芽,但給我們傳遞的是‘大溫暖’。自從入戶了解到我一個人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伴兒,她們就常來幫我買菜、打掃衛生,讓我們感覺到社會對我們濃濃的關愛。”竇福榮老人說。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陜壩大媽幫幫團”自組建以來,努力做好政策“宣傳員”、排憂解難的“服務員”、呵護家園的“巡邏員”,推動社區各民族群眾的和諧關系不斷鞏固,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西環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王開封說,將通過搭建更多低門檻、廣參與的互助平臺,讓陜壩大媽的愛心接力持續傳遞,促進各族群眾心靈相通、情感相親。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當前,巴彥淖爾正在全力構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共享的社會結構和條件,讓各族群眾由居住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多元民族文化在社區中相互融合、異彩紛呈,各族群眾成為居住在一起、學習在一起、休閑在一起、守望相助在一起的“一家人”,共享幸福生活,共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