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項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鎖邊帶“合龍”戰現場。 資料圖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西北、華北和東北),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區荒漠化土地8.89億畝、沙化土地5.97億畝,分別占自治區面積的50.14%和33.66%。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動員令。
藍圖繪就,號角吹響。內蒙古把打好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作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一項系統性工程來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三北”工程攻堅戰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兩年累計完成防沙治沙2904萬畝,居全國首位,全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三大戰役” 防沙治沙
開春即開戰,化凍就動工。從南向北、由西向東,內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各戰區發起沖鋒號,全面打響新一輪防沙治沙攻堅戰。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區,內蒙古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項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鎖邊帶“合龍”戰開工儀式近日在阿拉善右旗舉行。作為全區乃至全國防沙治沙的主戰場、主陣地,阿拉善盟又一次吹響生態建設新號角。
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蔓延,阿拉善各族干部群眾連續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樹造林種草,累計防沙治沙近1億畝。特別是2024年,全盟一年的治沙量相當于過去五年的總和,已經在三大沙漠邊緣構筑起一道“綠色防線”,形成“合圍”之勢。今年,阿拉善盟將補齊全面合龍的最后缺口,打通全線貫通的最后斷點,用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帶,把三大沙漠緊緊圍住、牢牢鎖住。據了解,今年阿拉善盟計劃開工“三北”六期工程項目11個,計劃總投資37.25億元,建設任務343.77萬畝。
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連日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治沙進展迅速。空中,大型無人機撒播草種、運輸苗木和沙障制作材料;地面上,沙障扎捆機、草簾沙障鋪設機等機械設備有條不紊地進行沙障鋪設工作。科技力量的投入,使得治沙更加精準高效,為打贏毛烏素沙地殲滅戰注入強勁動力。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后旗、杭錦后旗等地工程固沙、退化濕地修復、退化林修復、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紛紛開工。今年,全市計劃完成林草生態建設400萬畝以上,精心打造“光伏+板下多模式”治理示范基地、烏蘭布和沙漠東緣400里防風固沙帶等6大標志性重點工程,全力推動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取得重大戰果。
在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區,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等地早已開始備戰,大型機械進場平整土地,種苗儲備充足運往各施工地點。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格日僧蘇木科爾沁沙地治理項目區,灌木平茬和治沙材料、苗木草籽運輸工作正在同步進行。翁牛特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烏華介紹,今年翁牛特旗將完成生態治理103萬畝,其中治沙33萬畝,鞏固提升70萬畝,還將新建3條穿沙公路,持續推廣“以路治沙”模式。
作為“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的主戰場,2024年,內蒙古防沙治沙邁出歷史性步伐,以日均治沙6萬畝的速度刷新了防沙治沙紀錄。2024年內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2442萬畝,占全國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占年初任務的113%,均居全國第一。
因地制宜 產業融合
在多年防沙治沙實踐中,內蒙古涌現出不少典型做法,其中“庫布齊模式”和“磴口模式”值得點贊。
被譽為“守沙要塞”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西面是虎視眈眈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面為“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則“糧倉”不保。幾十年來,這座小城和荒漠化“硬磕較量”,闖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為世界荒漠化防治貢獻出“系統防護、全域治理、科技賦能、產業支撐”的磴口模式。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的新能源基地先導工程現場,大片光伏板的下方,工程固沙工作正在開展。據了解,這里采用的是“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將在200萬千瓦的光伏板下完成5萬畝的生態治理任務。這一模式遵循光伏同步設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理念,首先在光伏板底下實施工程固沙措施,在固沙完成之后,采用“光伏+梭梭+四翅濱藜+引黃滴灌”的方式,用黃河凌汛水進行栽植作業。
這種模式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在梭梭和四翅濱藜種植三年之后,還會在它們根部接種肉蓯蓉,從而形成立體式經濟循環。同時,該模式完全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麥草、稻草、蘆葦等植被,這不僅降低了固沙成本,而且還實現了苗木的自繁自育。幾十年來,磴口縣林草覆蓋度從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在沙漠邊緣建起了一條長308華里、寬100米的林帶。如今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后退30~50華里,每年向黃河輸沙量較治理之前降低94.7%。“磴口模式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成為河套平原系統治理的典型案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盧琦評價。
庫布齊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曾是一片不毛之地。鄂爾多斯市通過推行“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社會和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成果開放化共享”的治理模式,使庫布齊沙漠治理率從本世紀初的4.6%提高到現在的32%,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2024年,內蒙古一體化工程完成治理沙化土地238萬畝,推動庫布齊沙漠“光伏長城”等一批重大項目全面鋪開。推動相關盟市成立了由新能源企業牽頭、新能源裝備制造和生態治理等企業組成的項目聯合體。下一步,內蒙古將進一步統籌好新能源項目開發與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快“沙戈荒”地區集中式光伏項目和電網主網架項目建設,加大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力度,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增綠、增能、增收的多贏,計劃到2030年,全區治理沙化土地1151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1.19億千瓦。
沙海淘金 綠富同興
本著“治沙增綠富民”的原則,2023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率先實施了“以工代賑”的防沙治沙模式,通過“政府切塊、林草統籌、蘇木鄉鎮協調、嘎查村組織實施”的方式,切出6.2萬畝待治理沙地,投入資金2683.38萬元用于“以工代賑”治沙項目,交由地處沙區的格日僧蘇木、烏丹鎮等9個蘇木鄉鎮、19個嘎查村集體組織實施,帶動農牧民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以工代賑”防沙治沙工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單一的企業中標治理沙地局面,項目流程更加優化,降低了治沙成本,加快了開工速度,保證了在最佳時間實施防沙治沙工程。該模式下,20%項目資金作為勞動報酬直接支付給農牧民,讓沙區群眾在防沙治沙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最大限度調動了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并建立起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由農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與日常管護雙重責任,推動“零工”變“長工”,進一步鞏固了防沙治沙成果。該模式為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為綠富同興開辟出了一條新路徑。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進“以工代賑”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內蒙古出臺了《關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意見》及實施細則,制定15個方面44條措施,鼓勵各地探索“以工代賑”等模式。目前累計帶動農牧民6.3萬人次,發放勞務報酬8.5億元,讓農牧民由治沙“看客”變為治沙“主角”,特別是把脫貧人口作為“以工代賑”重點對象,有效帶動脫貧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