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矛盾不要慌,綜治中心來幫忙!”這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如今已成為臨河區群眾化解矛盾糾紛的“定心丸”。
作為基層治理的“一站式”服務平臺,臨河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機制,讓群眾從“多方奔走”變為“只進一扇門”,從“層層上報”變為“就地解決”,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力量。
近年來,臨河區以“黨建引領、民生為本、服務下沉”為核心理念,創新構建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綜治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貫通、協同聯動的基層治理新體系,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和服務延伸,成功打造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活樣本。
一站式平臺實現矛盾化解
作為三級治理體系的“中樞大腦”,臨河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集成綜治、司法、民政等12個部門資源,創新打造了“大數據+網格化+鐵三角”的治理模式。中心設立8大功能中心、14個專業調解工作室,構建起矛盾糾紛聯調、風險隱患聯排、民生事項聯辦的跨部門指揮調度平臺,民商事調解、信訪調解、金融調解等13個專業工作室覆蓋的27個重點領域,通過“一窗受理、分類導流、全鏈處置”機制,群眾可一站式完成法律咨詢、糾紛調解、司法確認全流程服務,從咨詢到司法確認,只需“進一扇門”。
臨河區創新建立了“常駐+派駐+特聘”調解機制,有36名專職調解員扎根一線,又聘請信訪退休干部、轉化老訪戶等特殊人才投身矛盾化解一線,建立了以自治區金牌調解員李玉蘭為代表的品牌工作室。同時,“人大+法院”“政協+法院”的跨界調解機制,在2024年成功化解涉企、家事糾紛174件,成功率達86%。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該中心累計受理案件54167件,化解矛盾糾紛35580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15.56億元。特別在物業、供熱等民生領域,通過“特約調解”模式成功化解600余件疑難案件,司法確認案件突破萬件,實現社會治理從“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
網格化服務打通“最后一米”
在村(社區)治理末梢,臨河區構建“黨小組+網格員+聯戶長(樓棟長)”治理模式,將政務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網格員每日巡查收集社情民意,聯戶長負責樓棟矛盾調解,黨小組統籌協調資源,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形成15分鐘服務響應圈。
臨河區委政法委副書記賈永亮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化‘三全三新’工作法,通過全方位資源整合、全鏈條力量配置、全流程精準施策,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臨河、法治臨河作出新貢獻。”
“五人小組”工作法實現村民自治
臨河區22個鄉鎮、農場、街道全部建成實體化綜治中心,整合法庭、派出所、司法、信訪等各方力量,建立周排查周研判聯席會議機制,實現鄉鎮、街道層面矛盾糾紛聯調聯處,創新推行了“五人小組”工作法。由村組干部、黨員代表、鄉賢等組成的議事小組,通過“三輪議事、兩級審定”機制,將群眾關切的土地流轉、環境整治等事項納入民主協商程序。首輪議事收集民意,二輪協商形成方案,三輪表決確定實施路徑,最終由鄉鎮黨委和村民代表大會兩級審定,確保“自家人議自家事,大家事大家定”,讓群眾在綜治中心“辦得了事、辦得成事”。2024年至今,鄉鎮街道一級綜治中心排查矛盾糾紛1573件,成功化解1571件,司法確認97件,成功率(化解率)達99%。
從兩年化解734件信訪積案的攻堅實踐,到群眾滿意度連年攀升的溫暖答卷,臨河區用“干事干事干成事”的實干精神,持續推動三級綜治中心工作提質增效。下一步,臨河區將以機制創新與技術賦能的“雙輪驅動”,書寫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