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投資11億元的循環經濟、魚菜共生產業園項目在五原縣銀定圖鎮破土動工。該項目以“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創新模式,為五原縣生態農業的智慧、循環發展開啟新篇章。
走進銀定圖鎮循環經濟、魚菜共生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進行地基開挖、框架搭建等作業,為樣板棚的盡快完工投產加緊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循環經濟大棚項目建設分為三期實施,建設周期為2年,項目占地約1800畝,總投資約11億元。目前實施的是項目的一期、二期工程,主要新建農業智慧循環經濟大棚220座,部分倉儲物流區、育苗大棚以及園區道路等配套設施。預計今年6月底計劃建成樣板棚兩個,7月開始投產。”中航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漢民介紹說。
銀定圖鎮循環經濟、魚菜共生項目開創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可持續農業新模式,為水產養殖與無土栽培蔬菜提供了新的思路,真正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污染零排放”的生態目標。“這個項目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典范,將水里的殘餌和糞便通過沉淀池沉淀,轉化成硝酸鹽,給種菜提供營養,蒜黃池下面的沉淀池、沙石過濾池和大蒜的殺菌作用,把水重新凈化,回流到養魚池進行養魚,水的質量能達到飲用水標準。”銀定圖鎮黨委書記陳書勤說。
據悉,銀定圖鎮循環經濟、魚菜共生項目整個循環過程較傳統農業節水70%以上,化學肥料使用量減少95%。項目除了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樣引人矚目。陳書勤表示,項目整體建成投產后,年產值6.3億元,利潤可達2.1億元,可實現稅收1800萬元。以一個棚為例,棚內面積是2畝,一畝種菜,一畝養魚,鱸魚一年可產4萬斤,一斤鱸魚是20元左右,產值80萬元左右,收益在30萬元以上。種植蒜黃和綠葉菜屬于立式種植,菜能產20萬斤,產值是70萬元左右,一斤菜的純收益可達一元,每畝收益20萬元左右,一個棚的產值是150萬元,利潤是50萬元左右。完全投產后,每天可實現就業300人以上。
項目的開工建設,不僅盤活了千畝鹽堿荒地,破解了傳統種植“靠天吃飯”的風險,為鄉鎮帶來全新的產業活力,更依托鄉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在項目區西側新建交通干線,構建起“養殖—加工—冷鏈—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為寸草不生的鹽堿灘帶來新希望。
作為全市首個超10億元的農業招商項目,其“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推進速度,彰顯著五原縣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近年來,五原縣圍繞縣內五大主導產業編制產業鏈圖譜,明確產業上游原料、中游加工生產和下游市場應用等發展場景,有效提高招商引資精準度,推動招商引資項目從“重總量”向“重質量”轉變,從“盲目找”向“有序招”轉變。據了解,今年一季度,五原縣重點在談項目27項,計劃總投資93.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