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策宣貫力度、做好信用融資服務、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今年以來,內蒙古扎實有力開展助企行動,多措并舉穩定企業預期提振企業信心,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取得良好成效。穩企業就是穩經濟發展基礎,幫助企業就是為經濟發展注入動能,助企紓困或可從堅持時度效入手。
把握時機是前提。急難斗米值千金,錦上添花有若無。在這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慢一步則將失去先機,幫扶企業必須跟時間賽跑。杭州某公司申請政府獨角獸企業補貼,申請后8分鐘即到賬300萬元,速度之快讓人驚嘆。
拿捏分寸是關鍵。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助企紓困亦是如此。只做表面文章、淺嘗輒止、隔靴搔癢,很難獲得企業的認可。但是如果大包大攬、過度參與企業的微觀經營行為也有悖市場經濟規律,應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讓政府這只“有形的手”與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機結合、協同發力。與此同時,對于不同經濟類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也應有所差別,如勞動密集型行業可能要重點解決用工方面的問題,對于技術密集型企業可能要側重研發方面的支持,分層分類施策,精準適度發力。
見到實效是根本。形式再多,口號再響,沒有實效就是空談。助企紓困是否及時,支持是否有力,分寸是否得當,是否真正幫到了那些需要幫、值得幫的企業……凡此種種,均需要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并通過企業回訪、第三方評估等方式來評估驗證助企紓困效果。在此基礎上,及時結合市場形勢等各方面情況的變化,對助企紓困工作進行動態調整、不斷優化,對低效甚至無效的支持及時叫停。此外,可整合相關資源,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定期公開助企政策及成果數據,推動助企紓困工作公開公平公正。
助企紓困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應該是短期行為,而需在“及時響應、精準發力、務實見效”中形成長效機制,讓時度效原則成為助企的工作規范,實現“救急難”與“促發展”雙目標。